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潮评论 > 热度话题 正文

让平安获得感深植百姓心底

  浙江日报 陈宁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6年04月01日 08:29:47

更多

  在“零事故”、“零危险”的外在环境有所保障的前提下,平安,既是治国者的宏大理想,也应该是百姓对于内心平静安定、恬淡安然的基本追求。只有内心的“小平安”都被落到实处,社会的“大平安”才会更持久更稳固。

  那是4年前的一次采访。

  当时,主人公斯友全的身份是诸暨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老娘舅”。每天,他都要面对一众心怀怨念的患者,用自己的医疗和法律常识反复解释、劝说,往往一调解就是好几年。采访过程中,斯友全告诉我,之所以年复一年的投入在这份看似枯燥的工作中,他只是希望用自己多一点的努力换来少一点的纠纷。

  从细微处看,这是一位尽职尽责的纠纷调解员;从宏观处看,这是为了社会平安贡献一己之力的无数个体之一。在“平安浙江”建设的第12个年头,平安二字,已经被无数个像“斯友全”这样的个案赋予了更深厚的寓意。

  “恬淡平安,莫不知祸福之所由来。”笔者认为,在“零事故”、“零危险”的外在环境有所保障的前提下,平安,既是治国者的宏大理想,也应该是百姓对于内心平静安定、恬淡安然的基本追求。只有内心的“小平安”都被落到实处,社会的“大平安”才会更持久更稳固。

  那么,这些源自百姓内心的“小平安”应该归于何处?

  早在2014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就指出:把百姓增收、生态良好、社会平安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线”。若从老百姓的立场出发,社会平安就是关乎民生的条条标准之线——

  它应该是良好治安的“安全线”。社会稳则国兴旺,国兴旺则民安康。无论何时,和谐安定的治安环境,都是民心所望、社会所需。因而,对可能危及百姓人身财产安全的任何不安定因素,都要采取“零容忍”的态度,找出根源,深究原因,从而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层层落实、齐抓共管。

  它也应该是没有污染的“清洁线”。当越来越多的人把洁净蓝天、清清水域作为内心愿景之时,相关部门的政策措施要紧跟百姓心理诉求。要看到,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抑或标签,同时它也和居住其中的人们的幸福感、满足感息息相关;蓝天碧水的久久留存,才能换来内心长久的安宁与向往。

  它还应该是吃得放心的“绿色线”。当食品安全问题一次次令人神经紧绷,在平安社会的大背景下,相关部门解决问题的决心与勇气应该加倍。食品安全问题,要成为从管理者到老百姓共同的痛点,从而把对绿色食品、安全食品的渴求内化成全社会上上下下的共同愿景。

  它更应该是秩序井然的“文明线”。杭州的“礼让斑马线”红遍全国,停一停、让一让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它让选择两种出行方式的行人平等,让速度平等,让距离平等,从而换来了百姓内心源源不断的安全感。这样细致入微的平等,应该被辐射到出行的更多方面。

  没错,衣、食、住、行,这就是根植于百姓内心的“小平安”,将它落到实处,是一项持久的惠民工程。

  有数据显示,在“平安浙江”建设步入第12年的今天,全省超过70%以上的县(市、区)群众安全感满意率高于96%,不得不说,这是一张漂亮的答卷。

  但在数字的背后,我们应该意识到,即便安全感只是源于每日生活的细节,但在一个平安的、成熟的社会体制下,它不应该成为被索取、被获得的“奢侈之事”;它理应成为每个社会个体由内而外的感受,成为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引以为傲的内在满足感。此心安处是吾乡,唯有这样,平安二字,才能成为每座城市永久性的注脚,才能推动社会的长足进步。

  评分

  12345

标签: 获得感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