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惊奇与快建笼子

拍案惊奇与快建笼子

中纪委监察部的“拍案惊奇”,可以视作对权力腐败的零容忍。
纪念鲁迅,更应尊重文化

纪念鲁迅,更应尊重文化

不是你把鲁迅的名字挂起来就是尊重,挂得越多越尊重,而是挂得合适才叫尊重。
“共话最美”微访谈系列

“共话最美”微访谈系列

浙江“最美现象”系列微访谈,多棱视角,深入剖析。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潮评论 > 财新锐评 正文

留学生遭袭解读过度了吗

财新网 张翃
责任编辑 柳博姗
2013年06月19日 11:23:41

更多

  六名中国留学生6月15日凌晨在法国遭袭。一件原本简单的酒后暴力事件,经两天的新闻传播发酵出丰富的社会意涵:有人读出法国的“仇外”;有人读出中国大量收购法国葡萄酒庄遭法国人嫉恨;法国那边,媒体则被中国社交网站上认为“官二代”遭袭“罪有应得”一类言论反映出的中国社会矛盾所吸引。

  事件本身并不复杂:14日晚间至15日凌晨,在法国西南部的波尔多市一个只有1300多名居民的小村奥斯唐(Hostens),三名当地人喝醉了酒,招来了警察。他们怀疑是中国学生报的警,就找上门,袭击了中国学生。事件发生后,法国警方、政府官员及中国驻法使馆的处理亦都及时得当,没有争议。

  但中法两国舆论对此事反映出法国“排外”情绪的解读,是否过度呢?是也不是。

  是过分解读,是因为事情本身的性质很可能没有那么严重。此事看起来更像是偶发的酒后暴力事件,而非有预谋的种族主义袭击。虽然据法新社报道,伤人者在施暴过程中有“种族主义”言论,且知道中国学生的住处。但在一个只有1300人的小村庄,知道一群外来者的住处应非难事。而喝醉了酒的人,口出狂言也完全可以想象。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是治安的桃花源。即便在富裕程度高、贫富差距小、看起来与世无争的挪威,两年前都发生过令人发指的血腥枪击爆炸案。法国袭击案当然与其不能直接对比,无论从预谋性、暴力性、施害者与受害者代表的社会群体之间矛盾的程度,二者远不是一个层面上的。

  不是过分解读,是因为这样的解读迅速得到了许多读者的共鸣,已经说明一些潜藏矛盾未来进一步升级的可能性。

  不少法国媒体在报道时都提到了中国投资者收购法国葡萄酒庄、成为法国葡萄酒的大买家的背景。没有证据证明这和袭击的动机有直接的联系,但这种“叙事”却很有说服力,因为这正符合许多欧洲人对中国投资的印象:国内消费的巨大能量,加上充裕的资本实力,很容易对他国资源造成掠夺性的影响。

  文化上的差异更加深了隔阂。真正懂得欧洲葡萄酒文化的中国生意人还不多,只会挑牌子不会挑质量、杀价等做法,或许也加深了对方对中国买家的不悦。

  总而言之,除了“有钱”,中国消费者和投资者还没有建立起在责任感、品味和商业诚信等方面的“软实力”。正是这种大背景下,误会可能导致偶发事件,偶发事件则可能导致更深的误会。媒体关于排外的解读,若为预警,可以理解;但若为煽风点火,则实所不该。

  不过,比起关于排外的解读,更耐人寻味的是受害人身份引来的中国网民反应。据法新社报道,受害人所在学校校长称其中一位学生的父亲曾是中国某大城市市长。这又是一个发人联想的线索:葡萄酒研究的学生——奢侈品——官二代。于是,有网民说受害者是“罪有应得”。事实上,新闻发生后的第二天,国际媒体的关注点似乎更多移到了中国网络上流露出的“仇官”“仇富”情绪,多过事件本身了。

  类似于“罪有应得”的话语,与其说是评论,不如说是泄愤。就连在波士顿爆炸案中不幸遇难的吕令子,都曾蒙受类似泄愤言论的伤害。希望不要出现过于“敬业”的新闻同行,去调查受害者是否真是某前高官的子女——除非有事实证明这些中国学生前往法国学习葡萄酒学涉及到了腐败。因为,多一个无辜的泄愤对象,无助于解决真正的症结所在。

标签: 留学生法国遇袭

更多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