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惊奇与快建笼子

拍案惊奇与快建笼子

中纪委监察部的“拍案惊奇”,可以视作对权力腐败的零容忍。
纪念鲁迅,更应尊重文化

纪念鲁迅,更应尊重文化

不是你把鲁迅的名字挂起来就是尊重,挂得越多越尊重,而是挂得合适才叫尊重。
“共话最美”微访谈系列

“共话最美”微访谈系列

浙江“最美现象”系列微访谈,多棱视角,深入剖析。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潮评论 > 热度话题 正文

宽容与开放造就真正的民族文化

中国青年报 李金铨
责任编辑 吴晔
2013年09月26日 09:24:49

更多

  “文化走出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内地各级政府职能部门非常关心的。谁都知道我们在文化上要力争上游,但究竟该怎么做?

  我认为,文化的传承与输出必须古与今密切接轨,继往而开来。数月前游览敦煌,我碰到一位当地姑娘,我们远道而来只为专程看敦煌石窟,她近在眼前却从未参观过,原来她认为敦煌石窟“不好看”。这说明,古文物必须“活化”,必须不断被赋予现代意义,让今人有“切己之感”,从而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否则,那文物必是僵死的。

  古今接轨,一方面要有深入的高端研究,一如敦煌研究院和各地专家学者所做的事;一方面要结合现代传播途径多做普及,如周兵导演为央视拍摄的十集纪录片《敦煌》就叫好又叫座。这种普及功夫不但功德无量,而且多多益善,有助于共同把敦煌文化推向更高的台阶。

  保存与发展缺一不可,但如何平衡?保护什么,如何保存?然后怎么回应时代的呼唤,在古文物的基础上取精用宏,辩证地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风格?这些都是文化学上的永恒课题。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今天的创作经得起时间淘洗的就是未来的经典。“敦煌守护神”常书鸿之子常嘉煌先生的现代石窟就是创造性的继承,虽备受外界质疑,但我觉得是一项非常有意义和有远见的尝试,因为历史上的创新往往来自权力边缘,而不是墨守或复制权力中心的成规:相对于当年的政治中心长安和洛阳,敦煌只是天高皇帝远的驿站,正因为文化上或地理上都很边缘,所以能以平等、自由、包容之心接受异族,也没有随着中原的改朝换代而毁于一旦。

  从字义演变来考察,communication兼备三意:一是沟通,二是交通,三是传播。我在敦煌生动地见证了这三种意义:首先,敦煌壁画是历代行者在石窟里与佛菩萨虔诚的心灵“沟通”;其次,河西走廊是当年中西“交通”的动脉和文化交流的枢纽;第三,当代文化工作者和传播学者如何发扬光大敦煌艺术,也牵涉到各种传播的面相。

  实地考察敦煌以后,我更体会到盛唐之所以成为盛唐,皆因它气度极恢宏,眼界极开阔,海纳百川,吸收各种不同文化的优点,从不固步自封,更不以中原立场鄙夷天下。在敦煌常见的几十种日常植物(如西瓜、荔枝)、药材(如雄黄、沉香、麝香),甚至面条,其实都不是本地原来就有的,而是从西域传入,因而大大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日本在唐代固然向中国学习过文化(他们自己也承认),但国人近一个世纪以来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也从日本引进了不少现代名词、观念和制度。

 [1] [2] 下一页

标签: 文化走出去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