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惊奇与快建笼子

拍案惊奇与快建笼子

中纪委监察部的“拍案惊奇”,可以视作对权力腐败的零容忍。
纪念鲁迅,更应尊重文化

纪念鲁迅,更应尊重文化

不是你把鲁迅的名字挂起来就是尊重,挂得越多越尊重,而是挂得合适才叫尊重。
“共话最美”微访谈系列

“共话最美”微访谈系列

浙江“最美现象”系列微访谈,多棱视角,深入剖析。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潮评论 > 热度话题 正文

拿什么来支撑“得诺奖成常态”?

羊城晚报 周云
责任编辑 柳博姗
2013年10月09日 17:34:29

更多

  又到了各项诺贝尔奖揭晓的时候了。这仿佛是对国人的一种周期性刺激,每到这个时候,关于中国人(本文只谈中国大陆地区)何时获得诺贝尔奖的话题便热烈起来。去年,莫言获得文学奖,多少满足了一下国人的期许。但众所周知,诺贝尔奖主要是鼓励自然科学研究的奖项,因此,中国人何时获得诺贝尔奖,可以说还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讨论还得继续下去(下文的讨论不涉及文学奖和和平奖)。

  在各种展望中,南京工业大学校长、工程院院士黄维非常乐观,他说:“十年之后的中国,像诺贝尔奖这样的国际性重要指标,在中国大地出现应该将会成为常态,而不是个案。在文学奖之后,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方面的奖项将陆续被中国人斩获,没有任何悬念”。对于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他明确表示不认同。

  这话有点惊世骇俗。其实关于中国人在短期内获诺贝尔奖的预言不少,其中包括某位回国定居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但这些预言,看起来实现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了。但比起黄维先生的说法,这些预言简直就是小儿科,请注意,黄维讲的是“将会成为常态”。说实话,就算是科研水平整体上偏低,但某几个专业,某几个人特别突出,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但得奖要成为“常态”,那非得在体制、人员、理念、手段以及经费等各方面的整体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不可。

  那么我们在十年后能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呢?在黄维看来应该是可以的,他有依据:我国的基础研究已经与世界接近全面接轨,2011年我国研发投入已经超越日本,仅次于美国。在科学论文方面,我国科技人员发表国际论文总量居世界第二位,被引次数排世界第六位,高被引国际论文数量排世界第五位。

 [1] [2] 下一页

标签: 诺贝尔奖揭晓 中国诺贝尔奖 科研经费投入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