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惊奇与快建笼子

拍案惊奇与快建笼子

中纪委监察部的“拍案惊奇”,可以视作对权力腐败的零容忍。
纪念鲁迅,更应尊重文化

纪念鲁迅,更应尊重文化

不是你把鲁迅的名字挂起来就是尊重,挂得越多越尊重,而是挂得合适才叫尊重。
“共话最美”微访谈系列

“共话最美”微访谈系列

浙江“最美现象”系列微访谈,多棱视角,深入剖析。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潮评论 > 热度话题 正文

司法体制改革没有退路

中国青年报 傅达林
责任编辑 柳博姗
2013年11月19日 09:59:59

更多

  改革开放以来,司法改革始终是中国法治建设最核心的问题。回顾过去,我国的司法改革如火如荼、从未停息,但是鲜有顶层设计的体制性变革。一是司法改革主要以“两高”为发动者,而缺乏最高权力机关的统筹规划;二是司法改革的对象,大多是现行体制框架内的制度性修补,而缺乏诸如司法权与行政权配置等体制架构上的调整;三是司法改革的过程多是行政化路径,而缺乏法治化的遵循。因而,即便有法官袍、统一司法考试、收回死刑复核权等广受好评的改革举措,却很难有真正的体制改革,而制约司法独立与公正最关键的人事和财政体制,一直未能取得根本性进展。

  任何一项改革,都会触动既得利益,在方向不错的前提下,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科学评估现有改革的成就与不足,不难发现中国的司法改革,已经不得不寻求体制性的突破。这是因为:

  其一,以往的司法改革举措,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司法系统本身,难以超脱现有司法体制的局限。时至今日,体制内的增量改革已越发接近自身功能的极限,能够修补的差不多都修补了,不能修补的问题多是体制性障碍,因而进入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中国的司法改革一直面临着如何确保当事人寻求司法救济的实现,如何提升公众对司法制度的信心和信任,如何改善司法部门的社会形象,如何建立各种制度以避免正义质量的下降等任务。司法改革要回应公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就不可能再继续回避体制革新的“硬骨头”。

  其二,社会矛盾和公共舆论对司法体制改革的诉求日益高涨。司法是消除社会不平和不满的常规性机制,进入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着更复杂的利益冲突和纠纷,由于司法改革进展较为缓慢,社会冲突的化解需求与司法功能的式微矛盾突出。应对这种激烈的社会矛盾,理论与实务界都清楚地意识到,如果没有一个优良的司法体制,就很难确保司法系统能够胜任转型期内定分止争的重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成之后,所有的焦点都将投射或集中在司法改革上来。近年来一系列被舆论放大后成为影响性案件的个案,背后折射出民间对司法运作现实的不满,以及对进一步深化司法改革的诉求。推进司法改革的动因,表面上是民众对司法信任度降低、司法行政化、司法腐败、司法不公等,本质上则是现行司法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正义需求。因而,中国司法改革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司法体制的更新,以公正、权威而有效率的司法,来满足人民的正义诉求。

  其三,司法体制改革还被寄予了“政治体制改革突破口”的期待。不少学者认为,目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最佳突破口,应当是司法体制改革。因为任何政治系统的制度化和法制化过程,都不可缺少它的司法结构和功能。选择司法体制改革作为突破口,可以降低改革的成本和风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如何从根本上再造司法权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地位和结构,实现宪法规定的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原则,并通过大幅提升司法机关的政治地位和宪法地位来树立司法权威,关涉到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成败。

 [1] [2] 下一页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

标签: 司法体制改革 司法独立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