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惊奇与快建笼子

拍案惊奇与快建笼子

中纪委监察部的“拍案惊奇”,可以视作对权力腐败的零容忍。
纪念鲁迅,更应尊重文化

纪念鲁迅,更应尊重文化

不是你把鲁迅的名字挂起来就是尊重,挂得越多越尊重,而是挂得合适才叫尊重。
“共话最美”微访谈系列

“共话最美”微访谈系列

浙江“最美现象”系列微访谈,多棱视角,深入剖析。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潮评论 > 热度话题 正文

越洋行善是权利,舆论褒贬亦自由

燕赵都市报 佘宗明
责任编辑 吴晔
2014年07月25日 09:19:53

更多

  据报道,因与哈佛签订金额为1500万美元的“SOHO中国助学金”协议,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日前被推上风口浪尖。据了解,其未来还要向耶鲁等世界名校捐8500万美元。这广遭质疑:为什么要助学国外,而非捐给中国名校?

  给国外名校捐款,一捐就是1亿美元,激起不小的舆论反响,不少批评声也纷至沓来。而这毁誉不一的舆情生态,某种程度上,也映衬出慈善命题与社会心理的繁复交织关系。

  事实上,此次捐款并非是以潘石屹个人名义捐出,主要用途也是资助那些就读世界名校的中国贫困学生。但在感性的舆论解读中,潘石屹早已与SOHO符号“一体化”了,而捐助对象也从中国贫困留学生,变为了抽象的“哈佛”等学校。这虽然容易将捐赠主体与客体都含糊化,可它并不妨碍公众在此事上复杂观感的呈现。

  理论上讲,潘石屹欲将助学金投向哪,是其自由。而在时下,公众对多元的慈善选择,包括它怎么用、用在哪,也该有更高的包容度,不应动辄以狭隘视角去审视,当然前提是,它无违法律规约与慈善伦理。就潘石屹“捐哈佛”风波而言,他对贫困留学生伸以援手,无碍行善的定性,哪怕它有借轰动效应曲线营销的嫌疑,也无需苛责。

  可揆诸当下,许多质疑声却将矛头对准其“动机”,如认为潘石屹是想以捐赠人身份为孩子将来读哈佛“买门票”,或揣测他是想搞“长线投资”为SOHO储备人才,或批评他在外献殷勤,这些“看客心态”带有道德绑架之嫌,也易将慈善议题拽向口水化的境地。

 [1] [2] 下一页

标签: 潘石屹捐哈佛 SOHO中国助学金 慈善无国界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