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评|“非此不可”的暑假,赢家一定不是孩子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评论员 张萍 责任编辑
王天骏
2017年07月31日 18:32:37
不管是补课、开发才艺,是参加夏令营,还是花几万块出国游学,都不是非此不可的选项,只要肯动脑花心思,从爱出发增进对孩子的了解,都可以找得到替代之法。
手机瘾、玻璃心,吵着闹着要退营。杭州一夏令营出现的这几幕场景,牵动家长社会的心,与此相对的是前几天家长直呼3万块一个月撑不起孩子的暑假。两厢对照,可能不一定是00后孩子太娇气,而是家长的养育方式出了问题。
六楼没电梯、没独立卫生间,六人一间,有空调,不鼓励用手机,这样的条件远远说不上苦,不过建议成年人也尝试下,就不用手机这一条,看能坚持多久。孩子能不能从夏令营学到东西,暂且不论,但是这笔费用到头来,总归会出现在家长为孩子预备的暑假开销账目上面,沦为家长自认为撑起孩子暑假的必要开支。孩子想逃离,家长想叫苦,这里面存在着的不仅是对暑假认知错位,更有家长乃至社会对新一代孩子和养育方式的认知偏差。
寒暑假的初衷一方面是顺应天时,避开极端气候;另一方面是休养生息,以利孩子的身心健康。但是在教育这场“军备竞赛”里,寒暑假成了孩子的又一战场,脑力的拼杀和游泳、画画、书法、乐器等才艺培训一个不能少。近些年亲子型、社会实践型、游学型、军事拓展型、体育训练型等各类夏令营又一拥而上,说不清是教育真实需求,还是商家煽风点火的结果,客观上倒是给家长更多的选择,也让孩子离真正的暑“假”更远。而孩子在夏令营的不佳表现,反过来又成为家长社会为他们更担忧、更焦虑的由头,如此往复,不可断绝。
如果愿意设身处地从孩子需求着想,也许苛责会少一些,理解之同情会多一些。根据“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经历了上世纪90末和2010年的两次“减负”,当代少年儿童在校时间不减反增,比如00 后小学生平均在校 8.1 小时,做家庭作业的时间平均2.8 小时;初中生平均在校 11.0 小时,做家庭作业的平均时间4.3 小时。57.0%的00 后平时睡眠时间不足 9 小时,休息日也有 34.5% 睡眠不足 9 小时……这些数据相比90后都在增加。
除了竞争压力更大,新一代的孩子们身上还有更多不同前人的时代烙印。比如00 后电脑使用率和触网率均在九成左右,多样化的信息渠道与丰富的数字技术,一方面让这代孩子知识面、成熟度、科技接受力超过长辈,另一方面他们对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依赖度也超过长辈。了解这点,再看报道里那个缠着生活老师要家人给往夏令营里送手机的男孩形象,心头涌上来的,不应该只有深深的忧虑吧。他也许并不比70年代上树掏鸟的男孩,80年代人猫在屋里看暑假神剧的男孩,90年代在街上打游戏机的男孩,要糟糕吧。
知乎网友在一高票回答中现身说法称,小时候挨打练过十年的琴“搁爪就忘”,年年暑假报班的游泳依然不会,反而是跟姥爷学来的晨练习惯受用至今。“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的历年数据也表明,孩子对“温暖的家”的需求始终排在幸福要素的第一位,并呈现增长趋势,“有知心朋友”“健康”“快乐”“自由自在”“受到尊重”也远远高于其他选项。
小儿难养,不如“爱”字中间摆,其他放两旁,撑起暑假的不一定非得是钱,拒绝夏令营的不一定是娇气娃。不管是补课、开发才艺,是参加夏令营,还是花几万块出国游学,都不是非此不可的选项,只要肯动脑花心思,从爱出发增进对孩子的了解,都可以找得到替代之法,切不可把自己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混为一谈,粗暴用钱砸,砸不晕还对孩子失望。家长“拎得清”这点,漫漫养育之路也许能走得松快顺畅些。各路媒体和社会主体莫再为了博眼球,参与到固化“非此不可”的印象中去,毕竟三万元撑起的暑假,非去不可的夏令营,最大赢家肯定不是孩子。
标签: 孩子;夏令营;家长;手机;男孩;少年儿童;发展状况;家庭作业;娇气;寒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