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潮评 > 钱江微评 正文

莫让校友捐赠变为道德捆绑

来源:浙江在线作者:记者 钟祎鸣编辑:张毅 2025-08-06 17:02:31

  近日,信阳师范大学面向往届毕业生发起50周年校庆“千班万元”捐赠倡议,号召毕业班级联络人向所在班级校友发布捐赠倡议,并要求“目标数额不低于1万元”,引发一定争议。该校工作人员回应称,“此次捐赠活动秉承自愿原则和公益性,多少不限。目前收到的最高数额的班级捐款为2000元,并未收到过万的班级捐赠。”

  抽取微博平台200余条相关评论发现,网民持负面态度的占比超八成,部分观点直言“捐赠变成了‘随份子’,变成了人头摊派”,更有声音认为“相关要求掺杂了功利与攀比的意味”。此事的核心问题是,校方在倡议书中明确了目标数额,与倡议书的“自愿”理念相违背。校友可能会感觉到“捐多了有负担,捐少了没面子”,同学之间也被迫有了无形的对比压力。

  此事引发争议,还因为近年来“口头自愿、实则强制”的校园捐款时有出现,网民“苦道德绑架久矣”。个别学校以“自愿”“爱心”“教育所需”为名,通过公开接龙、设定最低金额等方式带给校友捐款压力。如此前湖北英山县一中因负债3000万元请学生和校友捐款,并提出每人至少捐1000元,招致舆论批评。

  校庆捐款活动是是母校与学子之间的情谊见证,重心应放在促进交流互动而非“钱袋子”上。正如日前有武汉理工大学学生反映即使只捐赠了1分钱,也会收到母校制作的电子感谢证书。有关学校可以通过这类方式,彰显教育机构应有的人文精神,让捐赠活动充分体现对校友的尊重。只有维护好与校友之间的情感纽带,才能实现双方的良性互动、促进学校长久发展。(记者 钟祎鸣)

标签:捐款;校庆;母校
热度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