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潮评 > 热点观察 正文

村歌村戏很有戏

来源:浙江日报作者: 评论员 高路编辑:张毅 2025-11-05 17:50:03

11月4日,首届“浙里好乡音——我们的村歌村戏”在平湖集中展演,来自全省11个地市的33个村歌节目汇聚平湖,以市为战队展开激烈竞演,内容涵盖流行、原创、戏腔等。丰富的节目内容、新颖的表演方式,给浙江“村字号”的热度又添了一把火。

支持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是我省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的一贯举措。一张蓝图绘到底,20年来,浙江一以贯之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扎实推动从文化大省迈向高水平文化强省。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再到村晚、村越等群众性文艺活动,数十年来,浙江文艺工作者、志愿者们一直保持着良好传统,下沉到城市社区、文博场馆及乡村等,开展常态化艺术展演活动,提高全民艺术普及水平,激发群众自主参与。一颗颗文艺种子在之江大地生根开花结果,一支支“不走的文化队伍”活跃在乡村。目前,浙江各地有乡村艺术团达5.2万多个,且各具特色。正是在浓厚的文化“土壤”滋养下,浙江的“村字号”文艺活动才显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推动了文明乡风建设,持续激发农民群众的文化自信与精神动力,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探索乡村振兴的道路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根植于传统文化,浙江“村字号”体现出了对传统的坚守。传统文化是宝藏,是文化事业发展不竭的源泉,值得好好挖掘。浙婺精心改编一大批传统剧目,为农村观众量身定制,“村戏”火到了田间地头。青年演员陈丽俐今年5月更是摘得梅花奖,印证“从乡村小天地到全球大舞台”的成长路径。

而融合现代要素和创新理念,则体现出浙江“村字号”创新的一面。从各个“村字号”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这些“村字号”之所以遍地开花、频频出圈,关键在于它们尝试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寻找定位,学会融入新经济、新业态发展的大潮流,精准地踩中了社会需求,顺应了数字化带来的信息传播形式的变革,才能突破地域限制,火遍全国走向世界。

更难能可贵的是,“村字号”对治理模式的探索体现了人民至上的理念。“村字号”提供了一个平台,搭建了乡村的公共生活和交往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农民自导自演、自主管理、自我提升,“我的文化我做主”,充分调动了村民的参加积极性,保证了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据近日发布的首份《全国“村字号”文体活动情况报告》显示,全国“村字号”活动类型多达24种,2024年农民参与文体活动比例达73.0%,全国农村累计举办各类文体活动超过220万场……数据展现了“村字号”的澎湃活力,而浙江的实践显然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要振兴,文化必先行。“村字号”不仅营造出崭新的消费体验,也培育出了新消费业态,日益成为农村的致富担当、文化传承担当,打开了农村发展的全新格局。


标签:
热度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