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潮评 > 热点观察 正文

遏制“黑红”流量歪风

来源:浙江日报作者: 伍里川编辑:张毅 2025-04-29 09:05:28

  4月27日,一段“卿晨璟靓与反诈老陈连线PK”的直播视频冲上热搜。但很快,四川绵阳警方就联合相关短视频平台发布公告,宣布对“卿晨璟靓”账号实施永久封禁,彻底浇灭了她靠“黑红”效应吃一波流量福利的计划。

  2018年,绵阳警方发布了“酒托诈骗案”在逃人员的通告,嫌疑人之一的卿晨璟靓因高颜值通缉照刷屏。后卿晨璟靓因诈骗罪被判有期徒刑一年零两个月。出狱后,她打过工,也做过直播。近期,她开始以犯罪经历为噱头博取关注,直播间的流量大有“起色”。然而这是一条“不归路”,在“犯罪记录不得随意公开传播”早已成为法律精神、以“刑满释放”为关键词的不良网络视听内容频遭“下架”的现实环境中,“最美通缉犯”卿晨璟靓以“大牢出来的女人”为直播主题,注定会撞到最硬的“南墙”。

  法治社会强调公平正义,支持和鼓励有违法犯罪经历者改过自新。事实上,卿晨璟靓在离开监狱之后的一系列正当的谋生方式,并未受到约束和限制。此外,以“解剖”反面教材为手段,以案释法、发出警示,可以有。2021年11月,四川省公安厅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官方账号“熊猫反诈”曾发布一则反诈宣传视频,卿晨璟靓主动参与拍摄,希望其他女孩远离“酒托”这行,引发关注。

  但是,这并不代表卿晨璟靓可以借此开拓新的名利场、生意场。卿晨璟靓自我消费坐牢经历的行为,不仅涉嫌违规违法,更有悖于公共伦理。这种行为在短视频平台火爆展现,也是在向社会传播着淡化“罪恶”、“流量至上”、金钱至上的不良价值观。显然,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很容易被误导“坐牢不可耻,没钱才可耻”,形成可怕的示范效应。

  突出“最美通缉犯”印记,本身就是一种流量跑偏。媒体曾起底“最美通缉犯”诈骗团伙:千人被骗上百万,受害者遍布19省。这种犯罪活动给千家万户带来了灾难。所谓的“最美”,何曾有丝毫美感?再联想到有着“窃·格瓦拉”之称的周立齐出狱后被MCN机构奉为座上宾的现象,不得不说,这种猎奇式、跟风式的吹捧氛围,恰恰是“卿晨璟靓”们自我感觉良好、自觉赶上好机遇的背后原因。

  对这种现象,平台做出封号处理是应有之义。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这一事件,警惕错误“流量观”、错误价值观的滋生和蔓延,坚决遏制偏题式“审美”和“审丑”冲动,停止为“刑释网红”们盲目点赞,共同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


标签:
热度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