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潮评 > 热点观察 正文

录取通知书不能用力过猛

来源:浙江日报作者:王彬编辑:张毅 2025-08-04 17:18:53

  录取通知书年年有,年年“花样”不一样。今年各大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再一次轮番“上新”:有的一打开就是一幅绚丽的画卷,还有一盏书灯;有的里外好几层,层层“别有洞天”;还有的或封面镶嵌精巧转盘、或赠送太空船票、或藏着两块茶砖、或赠送南极海水吊坠……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样的录取通知书,比很多高端伴手礼还要精致和高级。有网友表示,这堪比故宫文创,看着就很“烧钱”。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近年来的高校录取通知书确实越来越“内卷”了!

  录取通知书承载着仪式感、形象宣传与纪念价值等功能,适度创新本无可厚非。然而,当花样迭出成为常态,通知书日益复杂化、奢侈化,其必要性便值得深究:这是为了学生,还是为了炒作、制造噱头?耗费的巨量心思与财力,与其产生的社会价值是否匹配?当通知书沦为高校不计成本花式竞赛的“秀场”,助推一种攀比风气时,通知书披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精致外衣,所折射出的会不会是一种教育异化和价值迷失?当学生接到这样的通知书,他受到的又是怎样的教育?

  教育部在《部署做好2022年高校招生录取工作》中就明确强调,各高校要坚持简约、节约的原则制作录取通知书,避免铺张浪费,认真做好录取通知书寄递等工作。对照此要求,当下众多高校的通知书制作,显然南辕北辙,有过度包装、华而不实、铺张浪费之嫌。为了“卷”而“卷”,暴露的还是形式主义的真问题。此外,在光鲜亮丽的表面之下,不少录取通知书先后陷入“抄袭风波”“错字风波”,这种情况几乎年年都有。若真将通知书视为对学子的尊重与守护教育本真的体现,怎会犯这些低级错误?录取通知书沦为徒有其表的“花架子”,则高校的初心与追求便不得不接受公众的拷问。

  值得警惕的是,这些过度包装、花式攀比的现象,在高校并非孤例。毕业季时校长们金句频出、搞怪合照轮番上演,然而在“很多金句都是网络摘抄而来”“学生平日见校长一面都难”的现实中,这些花式整活,是真情流露,还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表演秀?同样值得深思。

  大学的核心是教书育人,这里绝非作秀表演的场所,高校当持重务实,力戒浮华,深刻明白“里子远比面子重要”的道理。高校们不妨扪心自问:在教育改革、教书育人、学术建树、科研突破、学风师德建设、推动教育公平等关乎大学根基的实事上,是否投入了堪比设计奢华通知书的心力?

  录取通知书理应走出重形式轻实效的误区,回归其传递喜讯、承载尊重的朴素本质。省下的精力和资源,应投向更迫切、更重要的方面,让有限的资源实现更合理配置,发挥更大作用。大学工作的重点,更应在日常的校园里。是时候下决心告别这一场场“秀”了,更加重视学生精神的熏陶,将目光真正投向教育本身,回归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本真。

  大学之大究竟为何?大学之大,是大师之大、学术之大,也是教育之大、学生之大,是壮阔学生的胸怀,涵养学生的风骨,端正学生的品行,厚植学生的学养。这些都需要大学不趋炎附势,不哗众取宠,摒弃形式主义花架子,下实实在在苦功夫,锻造实实在在的里子。与高校们共勉。


标签:
热度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