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潮评 > 热点观察 正文

“造词式创新”不可取

来源:浙江日报作者:罗正然编辑:张达磊 2025-10-21 10:05:04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但是有的地方、有的领域所搞的“造词式创新”则不可取。何谓“造词式创新”?就是对一些变化不大、创举不多的工作,冠以洋气或吸睛的词汇,包装成创新,以此体现工作成效。

  比如:打通“最后一公里”,是形容政策在末端落实的生动比喻,但有的地方别具一格,造出了打通“最后一米”乃至“最后一厘米”等新词;“撸起袖子加油干”,形容创业的进取精神和干事的昂扬姿态,多么形象贴切,某地却提出“作风建设要‘头拱地嗷嗷叫’”,反弄巧成拙。这样的创新,表面看起来开拓进取、扬帆奋楫,实则是“文字包装”,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满足群众需求并无裨益。

  创新的本质,是人们通过突破性思考与实践性探索,创造出具有新价值的事物。“造词式创新”中,晦涩的概念、跟风的称谓,并不接地气,不容易被群众所理解,影响党的决策部署精准落实。一年一种新提法,一人一个新主张,不停地变频道、调模式,还会给基层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造成影响,加重基层负担。

  “造词式创新”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为何有的地方屡屡出现?细究其根由,主要在两方面。一是衡量工作的标准有偏差。一些地方重视创新固然值得肯定,但一些工作年复一年并无多少变化,只好搞“造词式创新”。二是落实工作的作风有欠缺。有的领导干部不愿沉下心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不愿探索新方法、创造新举措、开拓新路径,为显示自己工作“出彩”,只好走“工作创新不多,造些新词来凑”的捷径,用新奇词汇制造噱头。

  科学认识理解创新,是防止“造词式创新”的基础前提。各级要清楚创新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创新、怎么去创新。在考核评价工作时不要被标新立异的提法、另起炉灶的做法所迷惑,而是要把创新的锤子敲到节骨眼上,瞄准问题短板去创新,抓准发展趋势去创新,聚焦群众需求去创新。

  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是防止“造词式创新”的关键因素。工作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没有炫出来的精彩,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干实事”上,不搞文字包装游戏,不走“以词代干”偏门,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扎实做好每一件事。


标签:
热度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