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气不只一种“争”法
一句“辞家千里又千里,务必争气再争气”的歌词近日在网络上走红,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2000万。它像一根针,精准刺中了无数漂泊异乡年轻人的心。对于从县城乃至农村奔赴大城市的人来说,“争气”是刻在骨子里的行动纲领。然而,当光鲜的定位无法掩盖现实的窘迫,当报喜不报忧成为常态,也不禁让人发问:到底什么才算真正的“争气”?
长久以来,“争气”似乎有一个统一的模板:在大城市扎稳脚跟,有车有房,事业有成,家庭美满,是父母的骄傲。这种“成功学”式的争气,简单、直观,也将无数人卷入这场疲惫的“表演”。年轻人不敢失败,因为不想看到父母失望的眼神,担心沦为亲戚朋友口中“在大城市混不下去”的人。于是,在电话面前永远都是擦干眼泪,微笑着说出“一切都好”,藏起了所有委屈与艰难。
人们时常讲述草根翻身的经历来激励自己的后代,却很少提及“天下英雄如过江之鲫”,更少有人谈“人中龙凤也举步维艰”。这背后,是深沉的爱与期盼,但也无形中构筑了一道沉重的枷锁,让“争气”变得功利又压抑。
然而,“争气”的内涵,远不应该如此狭隘。真正的“争气”或许更在于过程,在于面对巨大不确定性时,依然向前的姿态。它是在工作中被否定,擦干眼泪继续修改的“不服”;是深夜加班后,为自己煮一碗面的“烟火气”;是考研失败后,选择重新出发的“勇气”。
争气的对立面从来不是失败,而是懈怠与放弃。一个健康的社会,既需要塔尖的引领,也需要塔基的支撑。当越来越多人敢于展示奋斗的艰辛而非结果,当“报喜也报忧”成为新的沟通常态,“争气”才能回归本质,它不是演给别人看的“成绩单”,而是证明自身生命价值和个人理想的“证明书”。
对于远方的家人,我们或许可以尝试坦诚地沟通,让他们理解,奋斗的常态本来就像天气有晴有阴。对于自身,我们要完成一场内心的“祛魅”,不必追随成功者的步伐来约束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轨迹,只要在努力的路上,每一个不曾放弃的普通人,都一样“争气”。
或许那句刺痛无数人的歌词,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理解,“辞家千里”是选择的勇气,“务必争气”是用自己的步伐走完这条专属自己的人生之路。即使这条路不曾通往世俗的“成功”,但每一个认真生活、不负初心的人,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什么是真正的“争气”。
(作者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