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 | 让古老非遗成为助振兴、促共富的“金钥匙”
在桐庐县新合乡,索面非遗工坊正在运营,传承千年的索面技艺不断推陈出新;在杭州市余杭区,中泰竹笛非遗工坊所生产的竹笛,销售量已占据全球竹笛的85%……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近日,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布了66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一批工作成效突出、社会效果良好、人民群众认可度高的非遗工坊案例,呈现出新时代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
非遗工坊是指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带动当地人群就地就近就业的各类经营主体和生产加工点,是各地开展非遗保护、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在带动当地群众就近、灵活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各地共建设非遗工坊2500余家,在加强非遗保护、促进就业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非遗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铭刻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与“魂”。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多次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将其仅仅当成活在博物馆里的古董,而应活态传承,让其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活化石”。非遗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是可见、可亲、可参与的现实生活。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让非遗在实践中传承发展,才能为非遗注入满满生命力,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另一方面,保护发展和充分利用非遗资源,潜力无穷。珍贵的非遗资源在产业振兴中有着重要作用。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明确指出,要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近年来,一大批非遗工坊建设运营,带动当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致富,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这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中,浙江共有4个案例入选。例如,杭州市余杭区对中泰竹笛制作技艺实施“传统+创意”的保护模式,帮助传统手工艺人更好地拥抱互联网时代,实现“订单进村、培训入户、服务到家、人人共富”的竹笛非遗工坊共富模式。桐庐县新合乡围绕索面文化传承、文旅融合、产业带富等内容,建设新合索面非遗工坊,实施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原料、统一包装和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管理,推动新合索面品牌传播和产品销售,在传承文化根脉的同时,也唱响了一曲富民增收、乡村振兴的欢歌。
“八八战略”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今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多年来,浙江深刻理解、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坚定不移用“八八战略”引领浙江共同富裕和现代化先行,成果卓著。保护传承非遗文化,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多重功能价值,增强地区可持续发展活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古老非遗必将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把“金钥匙”。(容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