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潮评 > 时评头条 正文

潮评 | 传统文化何以“活化”

来源:浙江在线作者:王彬郴编辑: 2024-03-22 18:07:31

  如何让更多的传统文化活起来,营造传承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近来,有关“推动文化传承发展”话题持续引发热议。

  “活化”传统文化,首要任务是提升文化的“可见度”。近年来,“寻找年味”一直是春节出行的主旋律。当前,愈来愈多的地方将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融入到旅游活动中,让优秀传统文化随处可见、可及,进一步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事实上,优质的传统文化从来不缺爱好者,它迫切需要的是能够被大众“遇见”的机会。正因如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为的就是让更多人能够“看见”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更多人参与到保护和传承中,才能让传统文化从“火起来”向“活起来”转变。

  回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史,创新是传统文化永葆生机的源泉,是推动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今天我们所讨论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绝不是停留在浅层的将过去存在的文化“传”下来,而是要探索深层的创新传统文化时代化表达,将这些一度被打上“古老”“过时”标签的传统文化进行当代化的呈现和转化,这也是让大众真正“走近”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细数“破圈”的传统文化,从自贡灯会等线下非遗民俗活动持续火爆,到带有中国文化元素的国潮风靡线上;从传统戏曲《新龙门客栈》成为现象级热点,到“非遗热”“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无一例外都得益于创作者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这些传统文化逐渐从小众爱好走向大众认同,赢得了更广泛的受众,甚至构成了青年群体的流行文化、消费文化,恰好展现了传统文化在与新的时代精华不断结合及创新发展中磅礴的生命力。

  知之深,才能爱之切,这应当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根本,也是“活化”传统文化的目的和方向。近年来,虽然如云观展、民俗旅游、数字博物馆等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新型文化消费模式热度持续走高,让我们看到了今天大众丰富的文化趣味和文化需求,但也要看到在看似繁荣热闹的文化景观背后,很多人都还是被动跟风,对于传统文化仍然是一知半解。与此同时,围观像江寻千、山白、彭南科一样的非遗“守艺人”复刻非遗同样也很“热”,视频播放量动辄百万,网站总播放量高达百亿。这种全新的艺术化呈现不仅让观众可以更为直观了解非遗技术和传统文化,也激发了大批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文化自觉,“自来水”就把相关话题送上各大社交媒体热门话题榜,继而推动传统非遗技艺借助短视频、直播在网络空间焕发生机,传统文化热也从线上延展到线下、延展到更多人的日常生活中。

  找准让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路径,做好传统文化的大众化普及、时代化表达和艺术化呈现,不断增强大众文化自觉和自信,那么悠久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会被更多人看见,进而被热爱、被弘扬。(王彬郴/文)

标签:
热度话题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找准让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路径,做好传统文化的大众化普及、时代化表达和艺术化呈现,不断增强大众文化自觉和自信,那么悠久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会被更多人看见,进而被热爱、被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