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乡村文旅突围:解码“诗与远方”
在文旅融合浪潮中,浙江乡村以“小而美”的姿态屡屡成为现象级焦点。浙江乡村为何能从“千村一面”中脱颖而出,成为游客心中的“爆款”?从古村焕新到文化沉浸,从生态回归到数字赋能,浙江探索出一条差异化突围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深入挖掘乡土“DNA”,提炼出具有独特品牌的文旅要素,借助小村庄引来“大流量”。这片土地上的乡野故事,正以独特的“浙式表达”定义文旅价值。
乡村的魅力源于文化的厚度,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浙江深谙“以文铸魂”之道,通过挖掘乡土基因,将历史遗存、民俗技艺转化为可体验的文旅符号。例如,金华兰溪诸葛八卦村以“八卦布局”为基底,推出孔明锁制作、古村探秘等活动,让游客在迷宫般的街巷中触摸三国智慧;嘉兴桐乡乌镇则依托水乡婚俗、蓝印花布等非遗,打造沉浸式江南生活剧场。这些文化元素拼凑成一幅完整的“文化拼图”,唤醒人们的文化记忆。此外,浙江还不断丰富“村晚”“村秀”等乡村文化活动,为乡村增添现代美学韵味。“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历史文化与现代体验相结合,让游客在走街串巷中聆听历史的回响,开启一场文化寻根之旅。
如何让游客从“打卡”转向“停留”?浙江的答案是:用创新激活体验。浙江紧紧抓住数字化发展的机遇,培育乡村文旅新质生产力,让游客“眼前一亮”。湖州德清莫干山民宿集群以“自然美学”为核,凭借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民宿设计上注重与自然融合。开发非遗体验馆、传统节日活动、手工艺品制作等项目,可以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在杭州桐庐深澳村,通过非遗工坊、民俗展演,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此外,夜间经济的崛起延伸了消费链——星空露营、篝火市集等业态,让“过夜经济”成为乡村文旅的增长极。在杭州余杭的永安稻香小镇,金秋时节举办的稻田音乐节将金黄稻浪与音符碰撞,打造“农业+艺术”新范式。这种将自然景观与文化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大大提升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绿水青山是浙江乡村的底色,亦是文旅发展的底线。浙江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推广绿色旅游理念。与当地群众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让他们从文旅发展中受益,从而增强环保意识。湖州安吉余村从“矿山伤疤”到“竹海秘境”的蜕变,印证了生态修复的价值。如今,余村凭借青山绿水,开发了徒步登山、竹筏漂流等旅游项目,成为了生态旅游的典范。杭州桐庐芦茨村隐匿于富春江畔的“山水画廊”,严守富春江生态红线,以“推窗见山、临水而居”的意境吸引游客前来享受山水间的宁静,是回归自然的好去处。当乡村的田野和山川充满生机,一幅幅风景秀丽、清新宁静的画卷,便在游客眼前徐徐展开。与此同时,数字技术为乡村插上腾飞的翅膀。在信息时代,浙江乡村文旅善于利用新媒体进行创新营销,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展示乡村的美丽风光和深厚文化,吸引游客前来。
人才是乡村文旅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浙江坚持党建引领,鼓励党员和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文旅各环节,培养了一批懂经营、善创新的“文旅人才”,为乡村文旅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乡创客计划”“农旅IP孵化器”等政策,吸引青年返乡创业。丽水云和梅源村,随着云和梯田游客量的增加,吸引了不少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就业。近年来,梅源村吸引乡村人才20多名,其中返乡大学生占比超过60%。通过线上营销,让梯田大米、云和雪梨等农产品走出大山,陶艺工坊、乡村茶馆、特色民宿等纷纷涌现,为梅源村焕发活力夯实了人才基础。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打造特色IP是农文旅项目脱颖而出的关键。浙江通过打造“乡村文化+特色农产品”的IP,给游客留下独特的品牌记忆。
浙江的实践表明,乡村文旅的“出圈”绝非偶然——它需要文化的深度、体验的锐度、生态的纯度、科技的力度与人才的热度。当乡村不再简单复制“网红模板”,而是立足自身禀赋讲述独特故事,便能真正成为大众向往的“精神原乡”。未来,随着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持续升温,乡村文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小乡村”撬动文旅“大市场”,成为“假日经济”的新增量,实现乡村的文化传承和经济繁荣,让乡村真正成为人们心中向往的“诗和远方”。(张诗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