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网论天下 正文

“思政网红”不能在娱乐化道路上越走越远

上观新闻  陈志强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7年01月15日 10:29:11

更多

社会上的“网红”靠卖萌,大学课堂上的“网红”则不能靠作秀。因为思政课不是娱乐场,更不是名利场,来不得浮躁,更容不得轻狂,社会上可以靠刷脸卖萌吃饭,思政课却需要回归思想本位。

  长期以来,如何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一直是受到关注的话题。针对上述问题,国内部分高校和思政课教师进行了有益尝试,并取得了积极成效。最近出现的思政课网络红人(简称“思政网红”)现象就是积极打造深受学生欢迎的“热门”课的有益尝试。这些“思政网红”大都是年轻教师,具备一定学科背景和专业素养,有个人魅力,有拿手绝活,不照本宣科,受到学生欢迎。

  在高度网络化的时代,知识“井喷”,大学之所以还有存在的必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思想需要在师生讨论交流与互动中产生共鸣。通过打造“思政网红”,既可以推出新人,提高青年教师知名度,扩大师生参与度,树立良好的思政课教师形象,又可以激发思政课教育活力,扩大思政课影响,是思政课教师“阵地”意识的强化,因而具有积极的作用。

  毋庸置疑,“思政网红”们无疑为高校思政课教育树立了新形象,创新了新手段,取得了新效果,但“思政网红”的现象,也受制于社会上“网红”本身的一些先天弱点,“思政网红”的发展前景和方向,仍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

6.jpg

  其中,最需要引起关注的,是“思政网红”的泛娱乐化倾向。“网红”一词本身就不严谨,带有一定的商业色彩和作秀成分,原意是出于某种需要,一些组织或个人通过网络包装,渲染人物形象,迎合大众化的审美需求和偏好,以博取点击量和社会知晓度,从而取得商业成功。社会“网红”既有演员歌星、商界精英、体育明星等,也有一部分草根,一部分渴望靠各种噱头搏出位的普通人,他们通过网络推送满足部分受众的好奇心、利益诉求和娱乐消遣需要而一夜成名。

  尽管“思政网红”不是纯商业行为,但其推送方式和社会“网红”一样,都是通过新媒体推送获得眼球效应和轰动效果。那么,谁来保证“思政网红”不因过度包装而出现重“娱乐”浅“思想”轻“教育”的庸俗化倾向呢?“思政网红”的出现似乎让人们感觉到思政课教学改革也需要“拼颜值”了,那么多的“女神”占领了新媒体,通篇都是赞誉之词,思政课教师如果人人都借助新媒体,把精力用在包装自己,而不是主流价值观传播上,谁能保证思政课不会日渐成为一个娱乐秀场呢?社会上的“网红”靠卖萌,大学课堂上的“网红”则不能靠作秀。因为思政课不是娱乐场,更不是名利场,来不得浮躁,更容不得轻狂,社会上可以靠刷脸卖萌吃饭,思政课却需要回归思想本位。

  思政课可以没有“网红”,但不能没有学科意识和目标导向。思政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思政课教学改革除了教学手段方法的创新外,更需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学科意识和规律特质,在“互联网+”的时代尤其如此。众所周知,新媒体可以通过一定方式控制人们的思想意识,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支付宝、打车软件的普及就是明证。但与社会“场域”不同的是,学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需要特定的价值引领和目标导向,承担着特定的立德功能和艰巨的树人使命。新媒体网络则是一个大卖场,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如果我们仅仅是为了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来提升到课率和抬头率,或者为了图省事将过于偏狭的专业知识甚至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东西用来授课,就会偏离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偏离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偏离教书育人规律,偏离学生成长规律。

  我们应该牢记,“网红”是形式,内容是基石。马克思主义认为,形式和内容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任何内容都需要适合的形式来包装,任何形式都必须依托丰富的内容来充实。空洞或低劣的内容,形式再好也不会引人入胜,反之,再好的内容,没有合适的形式表现,也会影响内容的发挥。思政课教学改革要取得实效,首先需要在内容上下功夫,我们既要正确把握思政课特定的教学目标、内容边界,又要寻求服务于内容建设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从目前来看,一些“思政网红”的授课内容随意性过大,且取材粗糙缺少提炼,更需要从学科角度加以科学把握。值得思考的是,用全英文上思政课是否适合中国的语境?将解剖学等过于专业的知识用来作为案例是否有些牵强?还有将宗教文献作为课外作业让学生阅读是否恰当?更有甚者,有的媒体报道一位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为了鼓励学生发言,竟说出“回答问题从没有对错之分,只有观点不同”的话。

  60.jpg

  思政课教师专业背景不同,每个人在授课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取长补短,发挥自身专业特长,但不能以“课程思政”取代“思政课程”,二者具有不同的内涵。比如,哲学专业背景下有宗教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等不同的学科门类和研究方向,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成为思政课教师认同和强化的理论修养。再比如,全英文授课没有问题,但问题是不能将英文授课取代思政教学,案例教学也不能取代系统的理论讲解,它们只是为内容服务的教学辅助手段。上述事例告诉我们,“思政网红”无可厚非,但不能是趣味有余而思想性、政治性和导向性不足,否则就会“好经”念歪,达不到特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不能取代内容,更不能过于偏离内容,否则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媒体的宣传亦然。媒体的宣传不能只顾及可读性、轰动效应和特殊需要而忽视内容的科学性,从而产生负面效果。

  思政课改革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好在我们能及时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以更有效地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思政课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就是要在坚持思政课正确导向和强化内容建设的前提下,注重慕课、微电影、微信公众号和手机客户端等新技术手段的运用,注重教学手段的创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这些或许比打造“思政网红”更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

  作者为上海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标签: 思政;思政课;教学改革;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

推荐微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7011535484851753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