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惊奇与快建笼子

拍案惊奇与快建笼子

中纪委监察部的“拍案惊奇”,可以视作对权力腐败的零容忍。
纪念鲁迅,更应尊重文化

纪念鲁迅,更应尊重文化

不是你把鲁迅的名字挂起来就是尊重,挂得越多越尊重,而是挂得合适才叫尊重。
“共话最美”微访谈系列

“共话最美”微访谈系列

浙江“最美现象”系列微访谈,多棱视角,深入剖析。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潮评论 > 热度话题 正文

公共安全事件中的媒体角色

新民晚报 何小手
责任编辑 吴晔
2014年03月10日 16:43:53

更多

  公共安全事件中媒体应该做些什么,过去很少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按照媒体的角色定位,其核心工作无非是及时报道事件进展,批评事件应对方面的缺失,除却这些工作,近年来还出现一种新情况,那就是,很多媒体把关注焦点从事故现场转移至事故中的当事人,力图还原不幸者的生活乃至他们的人生。

  这种操作方式曾一度获得读者的欢迎,一起公共安全事件终结了生命的进程,记者以特稿方式呈现不幸者的人生片段,讲述他们生前的生活经历,其中不乏感人的细节,读者清晰地从中看到不幸者的命运变迁,甚至也领悟到生命的脆弱与活着的价值。从受众的角度看,这种呈现方式似乎是新颖且必要的,但观察发现,近来发生的公共安全事件中,网友对媒体的这种报道方式颇有微词。

  或许因为这种方式偏离了媒体的核心定位,一般而言,新闻报道的主要职责是准确、全面地传递信息,它要求作者避免个人的情感介入,毕竟一旦掺杂个人情感,就会影响读者的判断。而那种传记式的报道,意图不在于传递事件信息,而是通过讲述人生故事,烘托悲剧气氛。这种叙述能引发共鸣,但与媒体的定位则相左。其实,即便是一些评论性的文字,在情感处理的环节也须谨慎,譬如媒体一年一度的新年献辞,情感环节处理不好往往就事与愿违,沦为笑柄。

  一般的新闻报道情感处理并算不上大问题,只是近年来在一些公共事件中,才出现记者在叙述时被带入事件,以致出现情感主导的现象。当然,读者的不满不仅针对媒体这种新的尝试,也与报道的时机有关。一起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后,公众有着本能的信息饥渴,事故进展如何,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亟需媒体去追问,甚至可以说,这方面的需求和救援的开展同样重要。读者在意的是,在事件基本信息尚不明朗的情况下,记者做着专栏作家的活,用随笔的手法去描述当事人的人生轨迹,继而这种传记式报道取代一般性新闻报道成为舆论焦点,后果可谓混淆视听。

  最近马航飞机失联事件发生后,有网友就担心媒体一味把镜头对准不幸者的家属,此后这种情况并不突出,但媒体在传递事故信息过程中,出现不少瑕疵,其中不乏低级错误,让事件显得更加扑朔迷离。就在这时,一篇来自海外的讲述如何报道类似突发事件的文章传播甚广,文中讲到如何搜集信息,证实信息,外国同行凭借专业素养给国内的同行们上了一课。

  公共安全事件中,蜂拥的信息恰恰构成了信息盲区,记者有很多发挥的角度,但在救援的节点,其核心无疑是事件应对,事故中不幸者的遭遇,影射出当前的公共安全隐患,从事件应对的角度看,将焦点放在事件本身,既是出于对不幸者的尊重,也是对生者应有的交代。在事件原委尚不清晰的情况下,媒体不应该退而求其次,记录不幸者的人生故事。

标签: 马航客机失联 媒体不传谣 公共安全隐患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