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惊奇与快建笼子

拍案惊奇与快建笼子

中纪委监察部的“拍案惊奇”,可以视作对权力腐败的零容忍。
纪念鲁迅,更应尊重文化

纪念鲁迅,更应尊重文化

不是你把鲁迅的名字挂起来就是尊重,挂得越多越尊重,而是挂得合适才叫尊重。
“共话最美”微访谈系列

“共话最美”微访谈系列

浙江“最美现象”系列微访谈,多棱视角,深入剖析。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潮评论 > 热度话题 正文

“傍热点”应为解难题而非凑热闹

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 易艳刚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5年08月04日 08:28:22

更多

  估计很多人都已经觉察到,新闻报道似乎也容易“扎堆”——在某个事件或人物成为舆论焦点之后,全国各地都会接二连三地涌现出类似报道。最新的例证是,在湖北荆州发生电梯卷人事故后,乘坐电梯仿佛成了一件很危险的事,广西、北京、江苏、上海等地最近一周都出现了电梯伤人事件。

  这种“新闻扎堆”现象,已经成为一种媒介景观。只要一个地方出现老人摔倒无人扶的新闻,各地都会曝出情节类似的版本……这种因某个典型新闻要素而衍生出的新闻扎堆现象,尤以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为主。

  只要尊重新闻规律、遵守职业规范、关注民众的利益诉求,即使出现“新闻扎堆”也是正常现象;反之,迎合浮躁的舆论情绪,带着猎奇、审丑心态去“傍热点”,无异于从一开始就扣歪了“第一粒扣子”。

  是电梯安全事故进入高发期了吗?是助人为乐在中国已经过时了吗?恐怕不能一概而论。某一类新闻在短期内扎堆出现,也许并不意味着发生该类事件的概率突然飙升,更多是因为这些报道所共有的某个新闻要素,在某个时期是舆论关注的焦点。

  比如,近期电梯事故被报道得比较多,就与气候、气温等因素确有一定关系。据称,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连续高温季节,并且正值暑期旅游出行高峰期,各公共场所自动扶梯和电梯存在大客流、满负荷、长周期运行的问题,安全压力较大。据报道,广州上半年电梯困人事件2000余起,常州上半年电梯困人528起,不过,平时这些事故少见报道,因为多数困人事件并没有伤亡。但近期,即使是一些有惊无险的电梯事故,也较容易“上镜”。

  “新闻扎堆”现象的出现,首先是媒体议程设置的结果。在某个有较高新闻价值的报道出现之后,很多媒体的第一反应就是在本地寻找相似的新闻线索,这样既能贴近本地受众,又能参与到舆情“合唱”之中。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舆论搭车”——借助同类报道的热度和关注度,乘势推出自己的报道。

  “新闻扎堆”的出现,也是社会情绪反弹的反映。很多当事人眼中“天大的事”,可能因大家太司空见惯反而得不到关注。当问题积压到一定程度,发生了质变,或者出现了极端个体事件而突然成为舆论热点,压抑已久的情绪自然容易喷涌而出,媒体和公众也更可能注意到相关问题。

  这种“搭车”“傍热点”,有时也有一定积极意义。比如,在新华社记者汤计的几篇报道让呼格吉勒图案沉冤昭雪后,媒体上关于冤假错案的舆论监督报道明显增加了——平时操作监督报道缺少爆点,媒体希望借助这次来之不易的翻案,争取到更多的司法公平和司法正义。

  电梯安全事故的报道,有相同的道理。每一天,大大小小的电梯安全事故,其实在全国各地都时有发生,但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媒体相对集中报道类似事故,形成了更大的舆论声势,能将一个长期被忽略的问题拿上台面进行严肃讨论。事实上,我们很多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最初都是由一些个案和相关报道推动的。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并非所有的“新闻扎堆”现象都值得鼓励。比如,有些媒体为了“舆论搭车”,即使牵强附会也要把一些不相关的事往某个热点上靠;再比如,某地出现一些很奇葩、低俗的社会新闻后,也有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而忙不迭地“凑热闹”……这些心术不正的媒介议程设置,最终会损伤媒体公信力。

  只要尊重新闻规律、遵守职业规范、关注民众的利益诉求,即使出现“新闻扎堆”也是正常现象;反之,迎合浮躁的舆论情绪,带着猎奇、审丑心态去“傍热点”,无异于从一开始就扣歪了“第一粒扣子”。善用媒体话语权,让更多声音得到应有的关注,让更多问题得到正视和解决,才能写出有正能量、有力量的报道,这一点应成为基本共识。

标签: 电梯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