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潮评 > 热点观察 正文

从“拼速度”到“保安全”

来源:浙江日报作者:毕舸编辑:沈韩宇 2025-04-17 08:03:36

  近期,工信部正式发布GB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以下简称“新国标”),将于2026年7月1日开始实施。按照新国标规定,对新申请型式批准的车型将强制执行,而已获批车型则享有至2027年7月1日的过渡期。这一举措旨在提升电动汽车电池安全标准,保障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新国标在2020年版基础上进行了多项关键更新。热扩散测试从“5分钟逃生预警”升级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底部撞击测试的引入,考查电池底部受到撞击后的防护能力,要求无泄漏、外壳破裂、起火或爆炸现象,且满足绝缘电阻要求。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则针对快充技术普及带来的隐患,要求电池经历300次快充循环后,通过外部短路测试时“不起火、不爆炸”,确保长期使用后的安全性。

  这些变化背后,是电动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的持续攀升,电池的安全性也备受关注。电动汽车火灾常常与动力电池有关,主要是车辆发生剧烈碰撞损伤电池,以及电池过充过放、充电功率过大、电池质量导致的热失控等。

  电动汽车电池安全新国标的出台,正是为了以更为完善的安全标准,倒逼企业提升技术水平,从根本上降低事故风险。同时,快充技术的普及,使得电池在高频充放电时的安全性成为关注焦点,新国标通过长期循环测试验证稳定性,为消费者提供更可靠的使用保障。

  对于企业而言,新国标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它将加速行业洗牌。中小企业若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技术升级,可能被迫退出市场。另一方面,电池技术的多元化发展成为趋势,固态电池、钠电池等新技术因具备更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近年来国内多家企业已加大研发投入,有望加速其普及进程。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新国标是中国电动汽车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标志。过去,零百加速、续航里程等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如今安全性能已成为购车决策的核心因素。新国标通过强制性要求,将电池安全性管理从“被动防护”转向“主动预防与全生命周期管理”,进一步筑牢技术底线,重塑了行业发展逻辑。

  当然,新国标的实施也需配套措施跟进。例如,如何确保测试标准的严格执行?如何避免企业为达标而“数据造假”?这需要监管部门加强抽检与处罚力度,同时建立第三方认证机制。此外,对已获得型式批准的车型给予1年过渡期,既考虑了产业实际,也传递出政策执行的坚定决心。

  电动汽车电池安全新国标不仅是一部技术法规,更是一张产业升级的路线图。新国标有助于推动行业从“拼速度”转向“保安全”。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将成为受益者,因为更安全的电动汽车,才能承载起绿色出行的未来。

标签:
热度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