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研成果增添新“转”机
在前不久结束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上,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展台“变身”洽谈桌,不少高校的科研团队纷纷展出新技术、新产品,不少来自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等单位的“买家”抛出合作“橄榄枝”。
如今,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近年来,从强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法律保障到完善和创新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再到形成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战略布局,我们以政策组合拳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总合同金额突破2000亿元,64万项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政策红利效应持续释放。
然而,进一步激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新动能,仍需破解多重挑战。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现象依然突出;部分科研人员“重学术轻转化”,过度追求论文影响因子而忽视产业应用价值;转化链条存在明显梗阻,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仍有待提升;中试基地、概念验证中心等环节不够充足,部分科研成果“沉睡”在实验室。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其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直接影响产业升级质效。面对当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现实挑战,必须积极探索多元路径化解难题。
强化市场导向,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广大高校需构建“需求牵引、双向渗透、智能匹配”的新型产学研生态体系,推动科研与市场深度融合。具体而言,通过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现资源互补与优势叠加。例如,清华大学与华为通过深度合作,依托高校科研优势与企业产业资源,围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树立行业标杆。一边鼓励教师赴企业挂职实践,深化市场需求认知,提升科研成果的市场靶向性;一边支持企业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培育应用型人才。
打造立体化对接平台,畅通供需衔接渠道。建设集成果展示、技术交易、融资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对接模式。强化平台信息化建设,实现供需精准匹配,拓展服务功能,引入专业化服务机构,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深化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科技园区的合作,共建中试基地、产业研究院,形成协同转化生态体系。例如,浙大紫金科创小镇打造“线上孪生+线下实体”混合载体,其概念验证中心依托该模式已助力126项成果完成市场验证,充分印证了立体化对接平台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效能。
完善评价机制,激发创新创造活力。高校应强化成果转化导向,推动科研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度融合,逐步构建以成果转化效能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在职称评聘与岗位晋升中,应提高成果转化指标权重,将科研成果的市场应用价值、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纳入综合考核范围。设立专项奖励机制,对转化成效突出的科研人员予以表彰,激发创新活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产权归属与利益分配制度,切实保障科研人员权益,营造安全、高效的转化制度环境。
培育跨界融合人才,提升专业转化能力。科技部印发的《“十四五”技术要素市场专项规划》提出,到2025年“技术经理人数量突破3万名”。高校应积极响应,加强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开设相关专业课程与培训项目,培育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健全技术转移人才职称评聘和晋升机制,提升社会认可度。将科研人员参与技术转移纳入职业发展评价体系,形成“科研—转化”双通道,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