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IM办卡设“高龄线” 老人不该被“拒之门外”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在中国电信营业厅办理eSIM业务时,因“年龄超过60岁”遭拒绝。这道突如其来的“高龄线”,像一扇临时关上的门,把一群想跟上数字时代的老人挡在了门外。尽管客服解释是系统升级维护所致,并承诺即将恢复办理eSIM业务。但这道无形的门槛,依然折射出数字时代值得深思的课题。
数字服务的大门,本就该向所有人敞开,为所有人创造便利,而非制造新的障碍。eSIM作为通信技术的一大进步,其价值在于让连接变得更简单、更自由。若因年龄因素将特定群体排除在外,便背离了技术发展的初衷。
各地正加快适老化改造步伐,多措并举共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而一项本应普惠的技术却自带年龄歧视,这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都在10月13日宣布正式获得开展eSIM手机运营服务商用试验的批复。短短时间内,这项新服务就吸引了大量用户预约。可见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盼着能享受到无实体卡的便捷。可偏偏在服务落地时,冒出一条“60岁上限”的限制,说好的“便民服务”呢?“便民”反倒成了部分老人的“不便”。要知道,现在不少老人玩智能手机、用移动支付比年轻人还熟练,凭年龄划红线,未免太武断。
系统升级不能成为冷落老人的借口。规则设置需要更多温度与思考。电信运营商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在制定业务规则时,除了考虑技术风险和运营效率,更应关注老年群体的需求。简单的“一刀切”,虽然降低了管理成本,却伤害了用户感情,更可能涉嫌年龄歧视。电信客服解释“限制是因为系统维护,24号就恢复”,这话听着有道理,却经不起仔细琢磨。系统升级是技术问题,解决技术问题该想的是怎么优化流程,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把老人群体排除在外。就像医院不会因设备检修就拒收老年患者,政务大厅不会因系统升级就不让老人办业务。数字服务的“试运营”,更该考虑到不同群体的需求,而不是搞“一刀切”的懒办法。短短两天的限制,看似影响不大,却暴露了服务设计里“少了老年人”的思维漏洞。
适老化改造,容不得半点“选择性忽视”。这些年,从国家推动 APP 适老化改造,到银行网点保留人工窗口,再到社区教老人用智能手机;同时,从字体放大、语音助手,到业务办理流程的优化,每一项举措都在努力缩小 “数字鸿沟”。
科技企业的社会责任,正是在这些细微处见真章。eSIM作为新推出的通信服务,更该接上这份民生温度。设置年龄门槛是最简单的做法,但更好的方式是通过技术手段和服务创新,为不同群体提供同等便捷的服务,比如多设计一个简易办理界面,或安排专人指导操作。归根结底,这些细节里藏着的才是真正的便民初心。一个文明的社会,不会因年龄而剥夺任何人享受技术进步的权利。
值得欣慰的是,在舆论关注下,中国电信已迅速调整政策,承诺恢复为60岁以上老人办理eSIM业务。这种从善如流的态度值得肯定,同时也说明,企业的决策需要更多前置的民生考量,而非事后的补救。
数字时代的发展快车,不应该落下任何人。当我们的技术越来越智能,服务也应该越来越贴心。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关键看它如何对待最需要帮助的群体。让每位老人都能无忧地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这不仅是企业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
技术的发展永无止境,但人性的温度始终是创新的底色。当我们打破一道道有形的技术壁垒时,更要从心底拆除那些无形的偏见之墙。多站在老人的角度想一想,把技术便利转化为所有人都能触及的温暖,才是数字服务该有的样子。毕竟,让每个群体都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才是我们追求的“全民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