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潮评 > 热点观察 正文

青春何必急于“一实”

来源:浙江日报作者:刘锡丹编辑:张达磊 2025-10-24 14:56:45

  “什么?你才大一就来实习?”10月22日,中国青年报一篇报道在网络平台引起讨论,激起阵阵涟漪。当“实习就像滚雪球,一段更比一段好”成为许多大学生的信条,当“精准定位双方的需求点和利益点”这类职场金句从不到20岁的学生口中自然流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的选择,更是无数年轻人在不断前置的职业生涯赛道上的焦虑与奔跑。

  坦率地讲,在就业压力日益加剧的当下,乍看到大一学生捧着简历奔走于写字楼的身影,确实令人感慨后生可畏。但若深入观察这些“实习前置”现象背后的逻辑,便会发现其中隐藏着多方困境:就高校而言,课程设置需要平衡学术研究与实务教学,却往往陷入多方难以兼顾的困境,导致教学内容与职场需求存在脱节;而企业方面,特别是知名用人单位,普遍期待毕业生能够“即插即用”,对多段高质量实习经历提出硬性要求。

  然而,过早闯入职场,迎头撞上的常是理想与现实的错位。课表与坐班时间冲突,短期实习往往沦为“打杂跑腿”;低年级学生不仅难以接触核心业务,还可能面临薪资远低于法定标准、隐性职场霸凌等风险。更有甚者,为了实习频频旷课,本末倒置地牺牲了系统学习的机会。这些“小孩窥探大人世界”的尝试,有时代价不菲。

  诚然,实习所带来的经验积累与实践探索对成长确有裨益。然而,当“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被异化为“在每一个时间做最‘有用’的事”,我们或许该停下来想一想:是否真的需要永远按下“加速键”?或许,做一只有智慧、懂节奏的“慢羊羊”,是一种更清醒的选择。

  “慢羊羊”的“慢”不是停滞与懈怠,而是留白与沉淀,是为了更扎实地成长。这需要多方共建:高校需调整课程设置,给予学生尝试与试错的时间与底气,更应通过“校友导师”、校企共建基地等方式,搭建课堂与职场的缓坡,而非断崖;企业作为选人用人方,应当看到学生的潜力与可塑性,而非仅仅执着于简历上冰冷的段数。稍具远见的组织,都明白“即插即用”不如“共同成长”来得持久;而对每一位学生而言,寻找未来方向并为之努力固然正确,但无需事事操之过急。实习的本质是探索与学习,而非简历上的军备竞赛。偶尔慢一点,多思考、多体验,或许更能看清自己真正的热爱与优势。

  有学生在经历一系列人生变故后,不再执着于实习,决定假期带父母去旅行;也有大二学生在多次实习后醒悟:“没必要再靠刷简历浪费时间,要提高自身含金量”。做多了“急急国王”,偶尔也可以当当充满智慧的“慢羊羊”。毕竟,青春不只是一张密密麻麻的简历,更是一段需要用心体验的旅程。

  (作者系江西师范大学学生)


标签:
热度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