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潮评 > 热点观察 正文

增塑剂超标数百倍,童鞋切莫走“邪路”

来源:红网作者: 郭元鹏编辑:张毅 2025-07-27 14:37:25

  在一些电商平台上,颜色鲜艳、价格低廉的婴幼儿塑料拖鞋很受欢迎,一些店铺号称销量过万。近日,“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一些低价童鞋可能存在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超标问题。

  据报道,今年3月,深圳市零废弃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在5大主流电商平台展开抽检。他们按销量排序,选取了排名靠前的50双PVC材质儿童凉鞋进行邻苯二甲酸酯含量检测。结果显示,50双儿童凉鞋中有25双邻苯超标,整体超标率为50%;平均超标倍数为365倍,最高超标倍数为509倍。目前,在市场监管部门督促下,多家平台已对问题产品下架处理,并启动溯源排查。

  为了进一步验证,“新华视点”记者随机在电商平台购买了5批次婴幼儿鞋,送往广东质检院检测。结果同样令人担忧:2批次邻苯二甲酸酯项目不合格。其中,一款的检测值高达38.016%,而国标强制要求不超过0.1%,这意味着超标约380倍!

  一双双色彩缤纷的儿童凉鞋,本该承载奔跑的欢乐,如今却成了潜在的健康威胁。这不仅踩踏了安全红线,更暴露了儿童用品市场存在的严重责任缺失。

  增塑剂超标绝非小事。专家指出,邻苯二甲酸酯具有类激素活性,可能干扰女童性早熟、影响男童生殖系统发育。儿童皮肤娇嫩,活动量大、出汗多,在高温环境下,超标的化学物质更容易释放并通过皮肤接触进入体内。当这些低价“问题童鞋”凭借“销量过万”的光环占据平台,其背后是对儿童健康风险的漠视,更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严重伤害。

  “问题童鞋”的泛滥,折射出从生产、销售到监管环节的多重短板。部分企业追逐低成本、高利润,在原料选择上不惜铤而走险;电商平台过度依赖“销量为王”的导向,为低价劣质产品提供了可乘之机;标准执行与市场监管的滞后,导致超标产品得以流入市场。

  值得关注的是,治理已在路上。今年6月1日起实施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童鞋安全技术规范》(GB 30585—2024),进一步强化相关规则,增加了邻苯二甲酸酯的有机化合物范围,并将婴幼儿鞋、儿童鞋相关邻苯二甲酸酯含量不超过0.1%的要求,修订为小于0.1%。生产超过此标准的产品,可依据产品质量法相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6月20日,六部门联合印发《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将童鞋邻苯二甲酸酯超标作为重点问题,部署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加强专项治理。

  守护儿童足下安全,需要全链条协同发力。生产企业必须摒弃“赚快钱”思维,将安全标准真正融入生产血脉;电商平台不能只盯着销售数据,必须严把准入关,加强日常监测与风险预警;监管部门则需以“零容忍”态度强化抽检频次与执法力度,确保违法成本远高于违法收益。

  唯有生产、流通、监管各环节紧密协作、形成合力,才能确保每一双抵达孩子脚下的童鞋,都经得起安全与良知的检验。

  儿童用品的质量安全,是衡量社会文明与责任的一把尺子。绝不能让超标的增塑剂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隐形绊脚石。童鞋切莫走“邪路”,推动每一双童鞋都走在安全的轨道上,这既是市场必须坚守的底线,也是全社会不容推卸的共同责任。


标签:
热度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