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潮评 > 热点观察 正文

“苹果人”“安卓人”?笑死人

来源:浙江日报作者:李雅楠编辑:詹娇媚 2025-09-18 15:37:53

  “你是典型的安卓逻辑、安卓人、安卓学历、安卓素质、安卓态度……”最近,在社交媒体上,众多网友玩起了“安卓人”“苹果人”的梗。这个梗是博主户晨风在直播中多次提到的,该博主将所有事物简单归类为“安卓”和“苹果”两类,“安卓”被他用来代表低端、劣质、差的事物,甚至延伸到“安卓学历”(大专、三本)、“安卓素质”、“安卓房”(隔音差、格局乱)、“安卓车”(油耗高)等;“苹果”则被用来代表高端、优质、有档次的事物,对应“苹果学历”(本科以上)、“苹果房”(户型好、装修佳)、“苹果车”(如特斯拉)等。

  这种极端且带有明显歧视性的划分方式,迅速引发了广泛争议。大多数人觉得荒诞可笑,但也有不少人表示认同,这引起了我们对于消费主义和自身价值的沉思。

  该博主用简单粗暴的分类方法将一切事物分为“安卓”和“苹果”,这本身就是一种品牌歧视。其潜意识里认为带有“安卓”两字的产品都是劣质的,带“苹果”两字的都是优质的。用讥讽的语态踩高捧低,用一串数字衡量品牌价值,却忽视了品牌的价值可能随时而变,或进步发展,或停滞不前。就拿安卓来说,在问世初期,确实存在一定的不足,市场口碑不佳,但经过这些年的研发投入和发展,产品线已相当成熟,被广泛应用在国产手机上,其中不乏一些高端机型,如果还拿老眼光看它,只能说明你的思维固步自封,没有与时俱进。

  既然如此,将对品牌的衡量上升到人与人的交往中,用“安卓”“苹果”两个标签审视他人,就显得更为可笑了。退一步说,哪怕你对这两种产品的评价恰如其分,但非要套到人身上,通过评判他人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感,通过堆砌商品标签证明自身价值,也是很浅薄和幼稚的行为,实则暴露了内心身份认同的焦虑和不自信。

  这种标签化思维值得我们反思和警惕。用标签去定义他人,本质是一种思维的惰性,简单而粗暴,带有强烈的主观偏见。一个人的能力和品质绝不是所使用的手机品牌决定的,手机品牌也无法成为一个人成功的外显。在网络时代,这种极端分类行为脱不了为流量博人眼球的嫌疑,称其哗众取宠应不为过。

  真正健康的个人认同感应建立在不断内驱的自我力量中,而非消费选择。当我们谈论身份认同时,值得关注的是一个人的创造力、同理心、责任感等内在品质,而非其使用的商品品牌。只有跳出“用消费定义自我”的陷阱,我们才能建立更加真实、多元的身份认同。愿我们都能有勇气撕下这些被强加的标签,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书写属于自己的、无法被归类的独特价值。 


标签:品牌歧视;标签化思维
热度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