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潮评 > 时评头条 正文

潮评 | “鬼秤”事件频发,市场交易何时“清透”?

来源:浙江在线作者:陈丹妮编辑:沈韩宇 2024-06-03 17:43:43

  31克的黄金在店内称重仅剩15.87克,店内半斤的鱼却在公平秤上凭空消失了四两,8斤的肉提回家仅剩5斤……消费者在市场上消费称重时,最怕商家在秤上做手脚,即所谓的“鬼秤”。“鬼秤”,顾名思义,就是可以在秤上做手脚从而显示虚假物重,让商家从中多获利。

  事实上,“鬼秤”早已不是新名词了,十数年来各地“鬼秤”事件层出不穷。就近期而言,博主“狂飙兄弟”便在连云港海鲜直销市场遭遇了“鬼秤”,他提着少了半斤分量的“皮皮虾”上门找店家理论,却遭遇商贩和管理员的恶意围堵。事件曝光后,网友们集体吐槽商贩“鬼秤”的不道德行为,同时发出呼吁,希望有关部门能肃清市场的歪门邪道。

  但近年来明明各地都采取了各种措施打击不法经营行为,为何“鬼秤”还是屡禁不止呢?一是某些不良商家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惜铤而走险采取非法手段进行欺诈;二是“鬼秤”不断“推陈出新”,形式愈发多样,不少“鬼秤”具有远程遥控和一键重启恢复正常功能,极具隐匿性,固定证据难;三是市场管理人员存在监管不力、执法不严等问题,从而导致相关违法行为违法成本过低,让不法行为滋生蔓延。而允许“鬼秤”存在只会破坏市场的公平性,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想本本分分做生意的商贩没办法与弄虚作假的商贩竞争,无奈退出市场后,弄虚作假就成了整个市场的潜规则。

  小本经营市场很大,若商家“玩秤坑人”,只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某些人的短视心态促使他们“逮着一个是一个”,服务不规范、沟通不充分、买卖不真实,看似是小打小闹行为,但个别信誉问题,也会造成连带负面影响,从而有损地方整体市场形象。诚信经营——向来都是商家开门做生意的金字招牌。百年老店同仁堂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以诚信为上,历经沧桑而常青不衰。商家作为市场经济的经营主体,诚信是其生存发展的“通行证”,是至关重要的无形资产。只有坚守诚信原则、尊重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秩序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任何企图通过欺诈、虚假宣传等手段获取利润的商户,即使逞一时之势,得一时之利,终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市场的淘汰。

  杜绝“鬼秤”行为,既需要商家自觉自发,也需要外力协助。市场管理监督方,有维护市场秩序和保障消费者权益之责,决不允许充当无良商家的“保护伞”。管理人员必须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督管理,使用多种“新花样”强势出手,坚决打击短斤少两、欺客宰客等违法行为。如山东淄博海鲜交易市场的“智慧秤”,联网监控,杜绝第三方调秤;甘肃酒泉金塔县的“手机变砝码”,称重测试,判断“作弊秤”;深圳、厦门等多地给商家挂上的“短斤缺两黄牌警告”,公开提醒,约束不法商家……对于市场消费环境而言,阳光是最好的净化剂。对不讲诚信、恶意欺诈或漠视消费者权益的商家“公开处刑”“严刑拷打”,就是将他们亮在阳光下,给他们套上一道声誉“紧箍”和利润“瓶颈”,倒逼他们以诚信为本,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小小一杆秤,一头连着商家的诚信,一头连着消费者的权益。较真不丢人,大家都“斤斤计较”起来,市场环境才会慢慢变好。只有加强执法监管力度、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等多方面的措施并举,才能有效遏制“鬼秤”等欺诈行为,为消费者营造一个安全、诚信、公平的消费环境。(陈丹妮/文)


标签:
热度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