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网论天下 正文

暖评丨回乡还是留城,过年更要过心

浙江在线  然玉
责任编辑 吕苏娟
2017年01月17日 20:06:48

更多

个体的选择,映照着一个时代的心路变化。城市也许正变得更为友善、更有吸引力,而远方的故乡呢,回不去便索性不想回去了吗

  回乡过年热闹,留城过年自在;回乡过年破费,留城过年冷清……每年此时,返乡过年还是留城过年都成为异地务工者难以决断的问题。记者在多个城市采访发现,大城市“空城”现象已经在逐渐缓解,务工者年龄越来越以80后、90后为主,更适应城市生活的他们,城市归属感萌芽,更愿意避开春节人潮,选择拥抱新的生活,留城过年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回乡还是留城,外漂族的年末岁尾的内心纠结,终究是城乡原住民们所无法体会的。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回家过年”的象征意义几乎不言而喻。其既是一种致敬故乡的独特仪式,也是维系亲缘纽带的必要姿态。受此驱动, “春运”变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而随之而来的人去城空,也一再成为某种特殊的中国式风景。当然,所有这一切,似乎正在“新世代”间悄然变化。更多年轻的务工者选择留城过年,而这完全是上一代人所不会考虑的。

  务工者特别是年轻的务工者,留城过年日趋普遍。关于这一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想必会有完全不同的解读。倘若按照理性经济人的思维去考虑,这一做法无疑是多赢之举:既能让务工者省下一大笔路途开支、过年花费,也能极大缓解大城市春节用工荒的老问题……事实上,越来越多务工者留城过年,很大程度上就是市场激励的结果。节日期间超高的劳务报酬,吸引着不少年轻人“不如留下多赚一笔”。

  如果说传统务工者“回乡过年”,完全是一种情感驱动、责任驱动的下意识选择;那么,新世代的务工者在此事上显然要“理智”得多,他们会精确地计算得失,试图求得一个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可以说,这是两代人、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别,完全无所谓谁对谁错、孰是孰非。当“回乡过年”不再是一种压倒性的人生义务,这种价值观念的多元与包容,对很多人来说其实是一种解脱。当然,与之相对应的,注定是另一部分人的愤怒和失落。

  回不回家过年,对于年轻的务工者而言,或许并不是一个问题。然而,对于他们的家庭和家人来说,这件事却很可能无比重要。这种显然的认知分歧与预期差距,很可能转化为某种隐性的心理创伤。诚然,必须承认的是,但凡有日常化、替代性的情感表达和责任履行方式,自然不必执拗于回家过年与否。可现实是,许多拒不回乡过年的外漂者,同样并没有在平常的日子里,展现其作为“家庭成员”的应有模样,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过年,回乡还是留城?在何种前提下,这是一个问题?又在怎样的语境下,这不成其为一个问题?个体的选择,映照着一个时代的心路变化。城市也许正变得更为友善、更有吸引力,而远方的故乡呢,回不去便索性不想回去了吗……

标签: 务工;回乡;选择;故乡;城市生活;家庭成员;劳务报酬;人口迁徙;思维方式;心理创伤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7011764937142131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