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网论天下 正文

新论|正视城中村的文化新芽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师力斌    责任编辑 杜博
2017年02月18日 14:49:50

更多

从乡土文化、城市文化急转到城中村文化,正是这样的文化急转弯,它同计划经济急转到市场经济,期刊文化急转到网络文化,电视媒体急转到手机媒体,都是同样的历史急转弯。在这些表面上水波不兴的历史急转弯中,文艺批评恐怕也需要解放。

  最近朋友圈转的各种盘点铺天盖地,单是多家机构发布的文学排行榜,就让人感觉新媒体时代的文化生产真是个海洋。放眼望去,各种星秀、网红、热播剧、喜剧汇、粉文化、小鲜肉、IP写作、微信推送、期刊联盟层出不穷,乱花早已迷人眼。但真正沉稳厚重的,可能是那些真正拥有庞大社会基础,与新社会阶层密切相连的文化创造,比如与进城打工者相连的城中村文化的出现。

  以城中村文学为代表的城中村文化,是近年来被忽略的重要文化现象。城中村文学首先讲究社会阶层和受众,放弃了“全国人民”“中国读者”这样的虚幻想象,而将镜头转向3.6亿进城务工者。如果说《小时代》明确指向80后粉丝一代,那么城中村文化则指向进城打工一代。城中村文化针对的是巨大的历史变迁,巨大的社会存在。

  城中村以低廉的生活成本、较多的就业机会、相对自由的人员流动机制吸引着外来者,是城乡拉锯的前沿阵地。近几年的文学中,城中村的呈现非常频繁。农民进城,带来的不光是拥挤争夺,可能更多的是贡献创造,且伴随着全新精神内蕴:打拼、好学、创新、共处、融合,特别是忍耐,这些精神或许隐藏着中国社会前进的秘密。朱晓军、杨丽萍《快递中国》关注迅速崛起的快递业就是例证。颇为知名的北京皮村打工艺术团,为农民进城、传播新工人文化提供了积极尝试。农民进城这种全新转变,给文化带来新的经验和刺激,在全世界恐怕也是独一无二的。


  塑造一个封闭落后田园尚美的边城,很可能不如塑一个城市化、家族化、江湖化、房地产化的城中村来得更骨感。恰恰是那些亦城亦乡、城乡结合的文化表达,或呈现打拼梦想,或着眼个人奋斗,或执著“活得像个城里人”的追求,或关注新的等级划分,或把打拼、忍耐与无赖诸精神“一锅烩”,都能搔到时代的痒处。郝景芳科幻小说《北京折叠》在美国获奖,其实并不主要是由于技术的胜利,而是社会视野的胜利,该作完全可视作对城中村空间的曲折表达。这恰恰说明,中国的社会经验和精神现象已超出世界原有的想象。我们的文艺批评界朦胧地意识到了这一现象,尚不够清晰坚定。

  为什么批评界落在了后面?思想保守恐怕是最主要原因。想当年,中国革命常遭遇这样的急转弯情形。抗战爆发后,原来国共对抗,现又突然要国共合作,联合抗日,更多人思想上想不通。历史的巨变往往比汽车转弯要急得多,隐蔽得多,也难以觉察得多。从乡土文化、城市文化急转到城中村文化,正是这样的文化急转弯,它同计划经济急转到市场经济,期刊文化急转到网络文化,电视媒体急转到手机媒体,都是同样的历史急转弯。在这些表面上水波不兴的历史急转弯中,文艺批评恐怕也需要解放。

标签: 城中村;文化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7021852563737283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