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钱江潮评 > 热点观察 正文

别把国际数学竞赛折戟与奥赛培训混为一谈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 评论员 钱振霄
编辑: 郑胜颖
2019年03月01日 09:13:59
分享到:

  本质上来说,长年的应试教育把公众对奥赛的期待变得扭曲,忽视了其中兴趣、探究和竞赛的属性,而纯粹把奥赛变成了弯道超车的工具。

  网络舆论的一个非理性因素在于,八竿子打不着的事物也能被强行搭上不成立的因果关系。

  这两天,中国队折戟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的消息不胫而走。似乎与很多人的印象不一致,数学领域向来具有统治力的中国队,为何成绩不佳,甚至在同一题上遭遇团灭。所以有观点就认为,由于取消奥赛与升学挂钩的政策影响,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后继乏力,才有了现今的局面。

  姑且认为,这是一种爱之深恨之切的情绪。但这个观点最大的逻辑缺陷在于,此前高烧不退的奥赛培训与国际数学竞赛队员选拔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

  对社会公众而言,奥赛培训的含金量在于与升学挂钩,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明明毫无兴趣,也要对奥赛趋之若鹜。但国家队成员的选拔则不然。正如禁止奥赛的初衷一样,禁止的是奥赛加分,并没有封堵真正有天赋的学生向上的通道。现今的政策就好比是一把筛子,过滤掉的是过多的功利心,留下的是在数学领域有潜力、有兴趣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有可能能在这个领域显露头角。

  除此之外,这个明显牵强的观点为何能有生存空间,这也值得深思。这些年来,奥赛二字,被社会赋予了太多的意义。从培养尖子生沦为名校敲门砖,原是锦上添花的一种形式就此沾上了功利的俗气,纵观整个流变的过程未免让人唏嘘。本质上来说,长年的应试教育把公众对奥赛的期待变得扭曲,忽视了其中兴趣、探究和竞赛的属性,而纯粹把奥赛变成了弯道超车的工具。对拿分的强烈需求,导致的后果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源源不断的学生向各类奥赛涌入。参与的基数是大了,但凭这种表象就想说明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恐怕只是众多家长的一厢情愿,或是部分从中牟利的机构刻意带偏节奏了。

  所以说,这种强行关联,更多是非理智的社会情绪表达,若是有意为之,那可真是坏得很。

  竞技场上,胜败乃兵家常事。正如很多资深奥数教练员所说,这次罗马尼亚大师赛的结果,也属于正常波动范围。倒是社会舆论的热议给了诸多反思的空间。

  一方面要为时下的教育祛魅,剔除过多的功利心。事非经过不知难,完整经历过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人才会发现,曾经经历的种种都是在指挥棒下,随着大流前行。哪怕在今人眼光里,类似体育项目、艺术项目等更具“兴趣”属性的内容,也总归能找出一个与之对应的考试或者加分项。

  另一方面是专业人才的挖掘。过多受政策导向的影响,势必在奥赛培训中形成“饱和式选拔”,这不同于救援,效率高低暂且不论,至少对教育培训资源分配的影响是极其不利的。我们能做的,只是在很多学科项目越来越工具化的趋势里,传递本该是主流的教育规律,要在操作层面设置更为合理的选拔机制,才能达到让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这才是奥赛的初衷。

标签: 奥赛;弯道超车;应试教育;竞赛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