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改一拆”推进“两美”浙江建设步伐 彰显社会治理本质属性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陈仁涛 责任编辑
吴晔
2017年04月10日 07:19:04
实践证明,“三改一拆”行动有力地推进了“两美”浙江建设步伐,进一步彰显了社会治理的本质属性,它既“改”出了美丽浙江新环境,又“拆”出了转型升级新空间;它顺应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新部署,践行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要求,回应了浙江人民对未来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习近平同志早在浙江工作期间,曾在《之江新语》之《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中强调:“马克思有一句名言,他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三改一拆”行动正是浙江省委、省政府直面现实问题、在新常态下倒逼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作出的战略部署和重要举措。实践证明,“三改一拆”行动有力地推进了“两美”浙江建设步伐,进一步彰显了社会治理的本质属性,它既“改”出了美丽浙江新环境,又“拆”出了转型升级新空间;它顺应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新部署,践行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要求,回应了浙江人民对未来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三改一拆”行动的价值取向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问题。准确把握并解决时代问题是社会变革和社会治理创新的使命与动力。长期以来,浙江各地违法建筑的“野蛮生长”只能让少数人受益,大部分守法群众利益受损,破坏了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稳定。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善城乡面貌,优化人居环境,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开展“三改一拆”行动。
“三改一拆”既是民生问题,又是发展问题。作为一场涉及拆迁、改造的城乡管理运动,“三改一拆”的背后,是浙江痛定思痛消除隐患、推动区域转型发展的决心,与触及局部短期利益、固守瓶瓶罐罐思想的冲突与博弈。因此,作为一项惠及民生而又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三改一拆”行动单纯依靠市场自发调节是不可能完成的,仅仅依赖政府强力干预也难以维系,需要在“三改一拆”中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努力实现政府、非政府组织、公民个体等多元主体参与协同治理,共创共享。
当前,浙江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浙江省委、省政府顺应时代要求适时提出“三改一拆”行动计划,强调以改革创新为发展第一动力,大力倡导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培育全面共创共享的良好局面,提高创新效率和社会活力。“三改一拆”行动计划,让浙江父老乡亲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因此,此项行动是千百万群众自己的事情。“三改一拆”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每一个浙江人都是该项行动的受益者,当然也离不开广大民众的广泛参与。
创新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新思想对旧思想的超越。没有创新就没有事物的发展,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三改一拆”实践,注重的既是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发展,又是一种求异的思维和实践活动,充满着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必须要有一种创新的精神和勇气来支撑。只有创新社会治理,让人人都成为“三改一拆”行动的关注者、参与者和监督者,违章建筑才会“无处藏身”。人口的高度密集固然是个难题,但是在人人参与的社会里,高度密集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参与到“三改一拆”中来,“三改一拆”行动就有了更为深厚的社会基础。
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倒逼“三改一拆”
常言道:“土地是财富之母。”人多地少一直以来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瓶颈,土地资源在浙江显得尤为珍贵。资源匮乏的要素制约和生产粗放、产业定位偏低的发展困局,使得违法建筑一度在浙江大地上肆意横行。一方面,违法建筑占据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尤其是城中村、城郊接合部等区域的违法建筑,往往是低小散弱产业的聚集地,生产要素流动性差,生产集约化程度低,资源无法得到合理有效配置。另一方面,大量新的产业投资由于没有宝贵的土地资源而无法落地。
土地价格被长期扭曲、低估,要素价格不能反映其在市场上的稀缺程度,企业因此能较容易地获得低廉的土地。这样,他们不但没有足够动力去改变靠消耗资源追求低成本和规模扩张的传统发展模式,反倒成为影响浙江城乡规划实施、新型城镇化推进的“拦路虎”和“绊脚石”,成为人民群众反响强烈的“社会问题”。类似这种过度消耗土地资源支撑经济增长的模式和短视行为,已经触及土地供给的边界和生态维系的底线,再不抓“空间换地”、抓低效用地再开发、抓节约集约用地,给不堪重负的土地减负,我们很快就会陷入“山穷水尽”的困境。
毋庸讳言,在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条件下,市场微观主体的个体性追求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然而对这种个性的行为必须进行适当规制,使个体目标与全社会的整体目标相统一,而不能任其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和现实经济活动中资源要素瓶颈制约形成了新的‘倒逼’机制,实际上这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一个契机。”浙江“三改一拆”行动体现了这种统一,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两种手段,对微观市场主体的行为进行规制,使其符合经济发展的长远要求,从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通过低效土地再开发、建设现代化的立体厂房、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等方式,提高土地投入产出效率,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突破土地资源瓶颈;通过经济发展中的“腾笼换鸟”和转型升级,倒逼“三改一拆”行动的持续开展。只有这样,才能够持续维持浙江的经济强省地位,实现产业转型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改一拆”助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用改革创新精神破解发展难题,加快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诚如省委书记夏宝龙所指出:“浙江经济要前行,城市要发展,群众生活品质要提升,都需要空间。现在无论城乡,都到了一个不拆不改难以迈步的当口,必须眼睛向内,改革挖潜。”
为促进转型升级,浙江以“腾笼换鸟”的思路和“凤凰涅槃”的精神,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毅力和决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三改一拆”行动,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向人民交出了一份饱蘸汗水的成绩单。截至2016年底,全省在改造建筑面积9.26亿平方米的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的同时,依法拆除了6.29亿平方米的违法建筑,拆违涉及土地面积60万亩,“三改”涉及土地面积67万亩,有效缓解了供地不足。
同时,浙江对企业单位土地投资、单位土地产出等指标进行了限定,以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目前,浙江已经出台规定,用地规模在10亩及以上的工业企业,一旦存在闲置或低效利用土地的情况,则要被列入“黑名单”,在整改完成前,取消新增土地竞买资格并停止供地。杭州提出了工业项目投资总额、投资强度、亩均产值、亩均税收等准入指标,如果项目没有达到标准,一般通过租赁土地或厂房解决,不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不单独组织供地。另外,对于一些有进一步用地需求的企业,浙江鼓励其对其他土地利用效率低的企业进行并购,从而获得土地使用权。
总而言之,浙江通过“三改一拆”,以用地零增长实现“空间换地”,推动“腾笼换鸟”,一大批低小散弱企业得以改造或淘汰,促进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标签: 三改一拆;转型升级组合拳;社会治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