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改革开放成功实践 奋力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浙江改革开放40周年理论研讨会发言摘要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
钱振霄
2018年12月29日 09:16:33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总结浙江40年来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12月28日,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省委党校、省社科院、省社科联在杭州举行了浙江改革开放40周年理论研讨会。会议回顾浙江40年来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探讨如何在新时代将浙江改革开放推向前进。本报今摘要刊登会上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浙江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
盛世豪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40年来,浙江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124亿元增至2017年的51768亿元,年均增长12.1%,高出全国2.6个百分点,人均GDP由1978年的331元提升至2017年的92057元,跨入高收入经济体门槛,实现了由基本温饱向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不仅为我国改革开放理论和实践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浙江元素、浙江经验、浙江案例,也为发展中经济体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坚持以人为本,是浙江改革开放的目标追求。始终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并因势利导加以保护和发展,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充沛活力。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率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率先推出“最多跑一次”改革,率先构建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践表明,坚持以人为本,不仅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人民群众理解、支持、参与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为发展提供无穷的智慧和创新,进而又推动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取得新突破。
坚持转型升级,是浙江构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路径。创新驱动,为经济发展提供内生动力。1992年我省明确提出科技兴省战略,2003年省委把建设科技强省纳入“八八战略”。建设网上技术市场,引进大院名校,建设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资源,为区域发展提供创新支撑。“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一方面,持续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通过标准强省、质量强省、品牌强省建设,推动块状产业向先进制造业基地转变、传统产业从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攀升。另一方面,加快八大万亿产业做强做大,提升现代服务业新引擎,大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推动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是浙江开放发展的主要途径。跳出浙江发展浙江。从“出口导向、贸易兴省”,到“立足全局发展浙江,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积极谋划打造“一带一路”枢纽,充分发挥各种优势,积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着力培育本土跨国公司,着力提升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和综合服务能力。高水平“引进来”。通过G20杭州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提升全球影响力,大力推进开发区、自贸试验区、世界电子贸易平台等各类开放平台建设,集聚高端要素,吸引优质项目,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坚持统筹兼顾,是推动浙江协调发展的根本方法。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从率先发展民营经济、推进农村工业化,到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通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谋划实施“大花园”建设行动纲领,发布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到2017年,浙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054∶1,成为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4600元的绝对贫困现象,成为全国率先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省份。践行“两山”理念,推动实现绿色发展。实践表明,浙江正确处理“城与乡”“山与海”“经济与环境”等关系,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正确处理“两只手”关系,是推动浙江发展的有效保障。有为政府推动区域市场化进程。一方面,按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环境的要求,推进法治浙江、平安浙江建设,规范市场秩序。另一方面,主动推进政府自身改革,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激活市场主体,推动民间力量主动参与发展,着力为区域发展赋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实践表明,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二者不是相互割裂、相互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只有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才能使市场机制更加有效。
【作者为浙江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在新时代改革征程中继续走在前列
何显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浙江要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伟大征程中继续走在前列,就必须深刻总结和继承40年探索历程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全省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坚持勇立潮头,不断增强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浙江之所以能够长期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级干部坚持从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顺乎民意民情、顺应时代潮流,敢于担当、勇于担当。新时代浙江要以谋新篇继续走在前列,就必须深刻领会“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赋予浙江各级干部的使命和责任,继续扛起为全国改革开放大局贡献浙江经验和智慧的责任;就必须围绕推进“两个高水平”和“六个浙江”建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进一步激励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进取精神,使干部素质的整体优势成为浙江改革发展的最大优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浙江40年披荆斩棘、砥砺奋进的历程,书写了浙江人民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奋斗的时代画卷。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坚持富民强省不动摇,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就必须克服小富即安的心理,凝聚起全社会昂扬向上的奋斗精神,继续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美好生活的新天地。
坚持以改革为法宝,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始终是浙江在发展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新时代浙江改革开放再出发,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利益固化藩篱。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优势,毫不动摇地深化市场化改革。要大力弘扬以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为着力点的改革经验,进一步增强浙江软环境的竞争优势。环境是最重要的公共产品,发展环境的优劣,直接体现了政府的治理水平。发展环境优势的营造,始终是浙江体制改革的基本着眼点。正是这种软环境的优势,使浙江克服了资源匮乏、工业基础薄弱等不利条件,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优等生、模范生。
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干部群众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八八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创造性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萌发的集中体现。浙江改革开放再出发,关键是“八八战略”再深化。要根据“八八战略”绘就的改革路线图,坚持不动摇、不折腾,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和深化各个领域的改革,努力将浙江创造的丰富实践经验提升到制度层面,推动浙江在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走在全国前列。要深刻学习和把握“八八战略”哲学方法论,不断提高改革创新的系统性、创造性。“八八战略”是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典范,是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的典范,是坚持干在实处与走在前列相统一的典范。推进“八八战略”再深化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学习和掌握“八八战略”所体现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进一步提高改革创新的科学化水平,为中国道路、中国方案贡献更多的浙江经验和浙江智慧。
【作者为浙江省社科院院长】
争当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
杨守卫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关于改革开放的探索实践和重要理念,与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高度契合。
在改革开放的地位作用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这与他在浙江工作期间对改革开放地位和意义的论述内在契合、高度统一。“八八战略”提到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强调“改革开放创新,是浙江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要“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开放图强作为实施‘八八战略’的关键之举”。从“活力和动力之源”到“必由之路”“关键一招”,为新时代浙江持续推进改革开放明确了方位。
在改革开放的方向目标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纳入“九个必须坚持”之中,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这些重要论断与他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的“正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方向,保证各项事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等思想前后一致、始终一贯,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明确了方向。
在改革开放的价值取向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激励人民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这与他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的“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人民群众理解、支持、参与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等论述精神契合、内涵统一,反映了习近平同志深厚的为民情怀、强烈的宗旨意识、鲜明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浙江改革开放进一步明确了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改革开放的方法路径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强调“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既鼓励大胆试、大胆闯,又坚持实事求是、善作善成,确保了改革开放行稳致远”。这与他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并应用的处理好先行试点与经验推广、“摸着石头过河”与统筹规划、坚持改革攻坚与维护社会稳定、改革与规范、扩大开放与深化改革关系等思想方法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为新时代浙江科学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路径指引和方法遵循。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契机,推进“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争当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全面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加快打造创新强省和人才强省,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大力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全力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全力优化以“四大建设”为主体的省域开放发展布局,全力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各领域改革,加强最优制度供给,营造最佳营商环境,释放最大改革红利,最大程度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
大力弘扬红船精神、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和新时代浙商精神,进一步提振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为推动浙江迈向新征程提供不竭动力和精神源泉。
【作者为浙江省委政研室副主任】
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胡剑谨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对温州发展高度重视,先后23次来温州考察指导工作。他曾精辟指出:“温州的实践是浙江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充分证明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正确,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正确。”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对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40年历程进行研究剖析,具有特殊的意义。
温州发展的四个特点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既是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温州民营经济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2017年底,温州全市在册市场主体90.2万户,其中企业22.3万户,民营企业占99%多,相当于每41个人当中有一人办企业。
发展出题、改革破题。温州之所以能成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先行者”“探路者”,最具借鉴意义的就在于温州直面问题、先行先试,通过改革探索出一条条破题之路。从家庭工业到块状经济、从专业市场到全球营销、从收购兼并到跨国经营,温州始终坚持以改革开道,破解发展难题。
立足温州、走向世界。温州人经济是温州发展的不竭动力。目前,有175万人在国内、68.8万人在国外创业发展,建立了268家全国各地温州商会和350多个海外侨团,构建起一张遍及全球的温商网络。
整合资源、无中生有。温州是一个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资源小市,但温州人长年奔走于全国各地,商行天下,形成了“整合资源、借力经营”的独有营销思维,很多产品生产制造不在温州,但全国最大交易市场在温州,这是温州民营经济发展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独特之处。
温州发展的四点启示
坚持解放思想、敢于担当。改革开放40年来,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反对、有质疑、有争论、有反复,但是温州的广大干部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敢于担当,为温州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发展环境,使温州民营经济在争议中发展、在质疑中前行。
坚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回顾40年来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温州人民一次又一次突破传统的思维观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从农村“包产到户”改革到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从建设第一座农民城到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从第一个实行金融利率改革到国家金融改革试验区,这些源自于人民的创新创造都是推动温州民营经济一步步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
坚持有限有为有效的政府治理。在个体私营经济的萌芽期,政府不压制、不扼杀,放手让老百姓创业,尽量不干预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动;当民营经济起步之后,政府不为各种争论和非议所惧,积极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政府把能交给市场办的事尽量交给市场办;在市场失灵、失缺时,政府做好补位、到位,引导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坚持党组织在民营企业中的政治引领作用。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是党在企业中的战斗堡垒,在企业职工群众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在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坚持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
温州人展现的四种精神
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温州人是改革发展的“探路者”,开创了许许多多的“全国第一”,创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改革样本。
开放包容、面向世界的开拓精神。温州人商行天下、诚行天下、善行天下,现在的温州,不仅是浙江的温州、中国的温州,也是世界的温州。
永不言败、守正出新的奋斗精神。温州人用“四千四万”精神,把各种“不可能”变成“可能”,书写了一个个“温州一家人”“温州两家人”“温州三家人”的创业创新故事。
德行双修、义利并举的奉献精神。独特的瓯越文化孕育了温州人特有的精神气质,形成了爱国爱乡、思源思报、重德重义、务实求实的优秀品质。
【作者为温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谱写浙江“三农”发展华彩乐章
潘伟光
浙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在4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历史进程中,谱写了一曲浙江“三农”发展气势恢宏的华彩乐章。
举世瞩目、城乡共享的成就
从落后的农业小省转变为市场化、工业化、现代化强省。1978年浙江人均GDP为331元,是当时全国平均水平的86%;到2017年,浙江人均GDP是92057元,是全国59660元的1.53倍。2017年全省城镇化率达68%,高过全国10个百分点。
农民生活从普遍贫困转变为全面小康。1978年浙江农民人均收入只有165元,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956元,是全国的1.86倍,连续33年列全国省区农民收入第一;是全国第一个消除贫困县、贫困乡镇和第一个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的省份。
农业生产从落后的传统农业转变为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40年来,浙江高效生态主导的特色产业发展方向不断凸显,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高效生态新型农业现代化之路。
农村由脏乱差转变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持续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美丽浙江建设行动,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
农村经济由以粮为纲转变为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农村集群块状经济特色鲜明。
农民群众由被动的农业劳动者转变为自主就业创业者。特别是成长出一大批富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浙商群体。
农村社会由封闭落后传统社区转变为开放文明的新社区。40年的发展,现代农村社区成为与社会化发展相适应的开放、新型农村社区,基本享有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
城乡关系由城乡二元分割体制转变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和综合配套改革,是全国最早发布实施城乡一体化纲要的省份,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
先行先试、与时俱进的改革
浙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在“三农”改革上主要有十大方面引领全国——构建统分结合的农业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推进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发展乡镇企业、家庭工业、个私企业和民营经济的改革;允许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分工分业、就业创业的改革;鼓励农民城镇农民建,发展小城镇,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改革;推进农业生产市场化、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停征农业税改革;率先推进农村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新型合作服务体系改革;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率先完成“三权到人(户)”;推动农村规划建设和生态环境整治的改革,率先实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人居环境建设;率先推进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和公共服务改革。
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经验
以农村改革推动浙江全方位的改革。以农村改革为先导,农村改革推动城市改革,城乡改革有机结合、互促共进,成就了浙江改革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创造性贯彻中央精神与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的紧密结合。以农民群众的创新创业为先导,尊重支持农民首创精神和及时将基层创造转化为政策创新有机结合、互促共进,确保了浙江城乡改革快速成功地推进。
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紧密结合。以市场化改革为先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在经济管理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形成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互促共进。
遵循思想路线与改革的群众路线相结合。坚持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先导,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和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有机结合、互促共进,使浙江的改革创新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不断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改革与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结合。以激发农村经营主体活力为主导,实现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与农村就业结构的同步优化,农业农村生产力生产关系协调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
【作者为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正确看待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蓝蔚青
民营经济是浙江的一张金名片,是浙江长期引人注目的一个焦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热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充分肯定了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对民营经济的认识过程,也是改革开放40年来思想解放的一个富有代表性的样本,很适合用来总结历史经验,加深对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解。上世纪50年代以来,民营经济在浙江一些地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但在改革开放前长期处于非法状态。后来,在人民群众实践探索的推动下,先是在农村集体经济中搞家庭承包,再到小企业搞承包经营,从允许个体经营在规定范围内适当发展和雇工8个人以下,到鼓励私营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从肯定非公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到把它看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明确宣布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这个认识过程典型地展现出我们党和国家40年来所经历的不断解放思想的伟大跨越。
改革开放的起点和前提,是以真理标准大讨论为标志的思想解放。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实践和认识非常有限,用一个公式概括就是“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由于千百年来传统文化强调名正言顺,造成了从概念出发、用概念来限制实践探索、削足适履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40年来的实践证明,拨乱反正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探索创新同样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搞从概念出发的抽象争论,坚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逐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又针对那种把改革政策当成和平演变,把对外开放看成是为敌对势力的渗透敞开大门的“左”的思潮,一针见血地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遵循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人民利益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坚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不断解放思想,排除“左”和右的干扰,在实践探索中不断解决什么能改,什么不能改的问题,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我们仍然没有穷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实践出真知,摸着石头过河,仍然是党的思想路线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未知领域继续“试错”更是不可避免。当前,改革已到了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面对空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改革往往面临艰难抉择。“帕累托改进”的空间缩小,“啃硬骨头”往往难在只能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首先着力解决主要矛盾,随着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或矛盾的次要方面上升为主要方面,及时深化改革继续解决新的问题。在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和注重顶层设计的前提下,必须正视“两难抉择”和“试错”付出的代价,抛弃“退回去就能消除问题”的幻想,以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为本,靠深化改革解决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推动浙江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勇立潮头,继续走在前列。
【作者为省咨询委委员】
现代政府治理变革的新范式
高翔
政府职能转变与治理创新是认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关键,也是未来继续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当代中国,政府职能转变与治理创新的核心内容就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构,突出表现为政府逐步从微观管理走向宏观管理,从直接管理走向间接管理。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既需要通过自我革命来调整职能范围,赋予市场更大发展空间,也需要主动探索创新职能履行方式,提高自身引导、规范市场运行的治理能力,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结合。
“最多跑一次”改革提供了一个现代政府治理变革的全新范式,为深化政府职能转变与治理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变革动力。以往地方政府创新多数是指治理方式的创新,包括具体制度安排和操作规则选取,这也是地方政府之间相互学习的主要内容。跨地区的知识学习是政府治理进步的重要来源,但可持续的良好治理更需要政府具备内生的变革动力,即政府有能力去识别外部环境的变化并及时作出回应。建立并增强政府自我变革的内生动力,既是学习型党政组织建设的内在要求,更是先发地区政府改革的必然选择。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不应把“最多跑一次”改革狭隘地、静态地理解为某种具体的制度安排,而是要把它视作推动政府治理方式变革的全新范式。换句话说,“最多跑一次”改革是关于政府如何才有可能探索产生新治理方式的制度安排,因而是“制度的制度”。“无差别全科受理”等整体性治理的新做法,或者是“移动办事”等“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新形态,都是“最多跑一次”改革这一政府治理变革新范式下的结果,而且是阶段性结果,意味着它们还会在“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推动下不断优化、完善。
作为政府治理变革的全新范式,“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核心特点是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理念,由此超越了政府中心主义的改革逻辑。“最多跑一次”改革的主语“政府”转变为“市民”“法人”,要求以“群众感受的‘小变化’撬动政府运行的‘大变革’”。可见,“最多跑一次”改革有着“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等突出特点,它清晰界定了政府寻找改革切入点的具体方式,既从民众最关心的问题出发,也提供了政府改革的具体方向,即要把政府改革真正转化为民众的获得感。这一点看来容易,实践起来却很难。
充分发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效应,倒逼经济体制变革,助力浙江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一方面,要看到“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动态效应。各级政府在确立了需求导向、结果导向的治理变革新范式后,就能够持续不断地优化政务服务的供给方式,不断提高政务服务质量。如衢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就从最初的“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不断升级成为“无差别全科受理”,在前台实现了进一个门、取一个号、办多件事,在后台实现了从受办分离到受办一体的重要转变。
另一方面,要特别注意“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撬动效应。2018年1月2日,省委书记车俊明确要求把发挥“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撬动效应作为2018年工作的重点,并提出了撬动经济体制改革、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和权力运行机制改革。现在看来,“标准地”改革就是“最多跑一次”改革在企业投资项目审批领域撬动经济体制变革的重要突破口。在“标准地”改革中,浙江抓住了土地这一关键要素资源,抓住了国有土地出让这一关键环节,以“最多跑一次”的基本理念,撬动了企业投资项目审批的全流程改革,实现了政府“事后对特定企业提政策性要求”向“事前向市场确立政策性标准”的重要办事环节转变。这一转变不但提高了行政效率、助推了高质量产业发展,更通过降低政策不确定性,增加了稳市场、稳预期的制度保障。这些都是政府职能转变与治理创新的核心内容,是从根本上优化营商环境,再创浙江体制机制新优势的重要抓手。
【作者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杭州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沈小勇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推动杭州城市文化的品牌提升,历届杭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推进文化改革与发展的决策部署,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努力推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城市文化形象再塑造
2003年,习近平同志在考察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时指出:“作为省会城市,杭州应在保护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弘扬历史文化方面,发挥带头作用,做得更好。”回顾改革开放40年,历届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先后在城市文化建设上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在延续城市文脉中提升城市人文形象。
以创新活力之城升华了城市文化软实力。杭州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升创新活力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杭州成为运用创新驱动实现经济发展的缩影与典范。
以历史文化名城升华了城市文化软实力。改革开放40年历程,激活了杭州的历史文化遗存,尤其是西湖文化景观、中国大运河(杭州段)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双世遗”。
以生态文明之都升华了城市文化软实力。改革开放以来,杭州生态型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杭州正朝着“颜值高、气质好、国际范”的国际生态文明之都迈进,力争建成更具东方韵味的山水园林城市。
以东方品质之城升华了城市文化软实力。杭州是一座幸福感聚集的城市,截至2017年,已连续十一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在全国城市中一直处于领先位置。
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启示
立足传统,以文兴城,夯实城市文化的根基。一座国际化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基于城市的旧街、古宅、老树等“历史元素”和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因子”。杭州始终高度重视把历史文化名城作为自身靓丽名片,重构传统,以文化建设引领城市发展,坚持把文化传承和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正是立足于重构传统的城市文化视野,推动着古老的人文杭州焕发新的城市活力,推动实现了“古意盎然的传统文化”与“前卫时尚的现代文化”的完美融合,有力实现了“创新活力之城”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相得益彰。
虚功实做,文化铸魂,构建城市共同体价值。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离不开城市人文精神和核心价值的引领。杭州城市管理者将“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城市人文精神,融入到杭州重大发展战略的全面拓展上,使得城市人文精神真正切入到城市发展脉络中。同样,杭州以“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也是对杭州城市人文精神和“杭铁头”精神价值的实践拓展和城市共同体意识的再强化。
文化惠民,产业引领,文化事业产业共发展。回顾杭州文化体制改革的历程,体现的乃是历史文化名城探索城市文化治理现代化的历程,杭州正是紧紧抓住了文化发展的大好机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切实推动了杭州的城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建设“生活品质之城”“东方品质之城”到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杭州都牢牢把握住文化改革的前进方向,大力构筑“文化惠民、产业引领”的平台,着力打造特色化城市文化治理模式。
协同推进,资源整合,打响东方文化特色品牌。杭州城市管理者在改革中认识到,要正确把握党政主导力、企业运作力、社会配置力和文化人主体力之间的辩证关系,“四力”叠加,保持方向一致,才能形成合力。杭州在推进城市文化发展进程中始终高度重视政府方、产业方和社会力量方等多层面协同推进,注重多元互补,体现复合治理,实现了多方治理资源的整合和转化,为城市文化发展凝聚了智慧、推动了共识、集聚了力量,有力打响了东方文化特色品牌。
【作者为杭州市委党校教授】
努力促进高质量开放发展
兰建平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与支持。从G20杭州峰会到北京“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世界不断感受到我国在现行国际秩序下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根据中央的安排,我省“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国家是捷克,务实推进中捷合作,是我省贯彻国家战略的重要任务。我省可以充分发挥制造业、建筑业领域的优势,嫁接悠久的传统文化领域优势,导入新商业模式,把捷克打造成为“一带一路”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示范项目,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项目建设和发展的模式。
“一带一路”合作前景广阔
区位优势突出。浙江是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发地,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起点。捷克地处西欧和东欧中心地带,素有“欧洲之心”的美誉。浙江可以将捷克作为我国在欧洲的重要生产活动基地,在深耕捷克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欧洲市场。
产业优势互补。捷克工业历史悠久,机器设备制造业门类齐全。浙江的出口产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高品质制造相对缺乏,双方的技术互补可以支撑我省标准化战略。在一些新技术领域我省拥有全球领先的技术水平,要在捷克智慧城市的规划上,率先推进项目合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商业模式和数字城市业态。
政企合作顺畅。在电子商务领域,阿里巴巴和捷克政府贸易促进局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举办“汇聚捷克”活动,将捷克的优质产品卖向全球。在生产制造领域,万向、正泰、万丰奥特等一批制造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渠道等方面,积极打造“一带一路”建设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政企合作样本。
人文交流空间广泛。浙江文化源远流长,与捷克有着广泛的对标空间。在弘扬主流文化上,通过主题电视周、专题拍摄、影视合作等方式深化双边合作,向在捷华人传播中国、浙江的人文历史、民俗风貌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努力促进高质量开放发展
构建数字经济的“一带一路”模式。经过近10年的探索和实践,我省在“城市大脑、企业大脑”建设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我省可通过龙头企业加强中(浙)捷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积极构建“21世纪数字丝绸之路”。
构筑文化交流的常态化平台。捷克和中国在人文交流上有一定的基础,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教育领域,加强浙江教育单位与捷克的深度合作,支持义乌办好中国科技大学“一带一路”学院。在文化交流领域,继续加强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尤其是新文化的交流,并积极通过捷克将其传播到其他国家。
创新“一带一路”合作发展模式。近年来以“丝路驿站”为内容,形成了“前港—中区—后城”(Port-Park-City)的PPC项目开发模式。利用义新欧班列,整合我省优势制造业元素,嫁接捷克高端经济要素,推动“丝路驿站”从“短期开发”向“合作共建”,从“产能输出”向“共享融合”转变。
加强“一带一路”重大问题研究。采用符合国际惯例的模式,及时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并更多地采用第三方的方式发布各种声音,力争在世界经济格局变动过程中获得更多话语权。要主动设计加强对重大问题的谋划与研究,为党委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一带一路”是一个伟大的倡议。从产品导向的开放发展走向服务与文化导向的开放发展,是高质量开放发展的重大思路调整,我省可以从点上突破,带动线上和面上的推进,引领开放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作者为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
标签: 改革开放;浙江;温州;改革;实践;创新;杭州;新时代;民营经济;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