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黑是一种不正常乃至偏于极端的竞争生态。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不应该陷入这种内耗,从企业文化和行业道德上也不应继续发动这种“内战”,这不符合中国新经济蒸蒸日上的势头。这些互联网企业应该早日从这种无谓的游戏中警醒过来。
资料图
近年来,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光鲜靓丽,它们享受着创业盛宴,贡献着经济动力,提供着优质服务,是时代的弄潮儿。但是,在互联网经济的盛景之下,却也时常涌动着一股不大为人知晓的暗流。
8月21日,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回应了电商领域的竞争问题。黄峥称,很多人都问过我竞争的问题,中国电商领域的确是竞争非常激烈,我想借此机会重申,我们一直关注的是经营以及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用户,而不是去关注竞争对手在做什么。
“关注客户而不是竞争对手”,这话说得好。如果互联网企业都能像黄峥所说的这样,这对于整个行业无疑是正确的选择。但是,实际上,互联网企业们这几年给人的印象恰恰是:彼此盯得太紧。不仅在竞争上互相卡位,甚至不正当竞争,更在舆论上掀起一波波“暗战”。
这种“暗战”,已经不止于找人为自己说好话,甚至发展到要为对方“拆台”的程度。比如说,这边厢做了点慈善事业,那边厢看到了,马上收集“黑材料”,寻找各种漏洞、缺陷、不足,在各大网站发稿“揭黑”。这边厢看到对方这么干,也受不了,下次也来个“来而不往非礼也”。结果,互联网的“大好青春”,也有不少就消耗在了这种互相“拆台”的把戏上。
曾有一家互联网企业的公关告诉笔者,他们的公关人员实际上自己也被这种动辄为自己“灭火”、给对方“抹黑”的“游戏”弄得精疲力竭。
笔者以为,这是一种不正常乃至偏于极端的竞争生态。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不应该陷入这种内耗,从企业文化和行业道德上也不应继续发动这种“内战”,这不符合中国新经济蒸蒸日上的势头。这些互联网企业应该早日从这种无谓的游戏中警醒过来。
在中国的各行各业中,互联网企业活跃度最强,与媒体的联系最为紧密。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自身带有一部分媒体属性,像腾讯、百度等都有自己的媒体平台。另一方面,随着传统媒体的转型和互联网企业近年来的高歌猛进,他们大批延揽了来自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充实他们的公关、文宣队伍。这极大增强了他们应对舆论、设置议题的能力,但恰恰是因为这种能力的“过剩”,也为他们彼此用“舆论战”卡位竞争提供了“战士”和“弹药”。但是,殊不知,这恰恰也是媒介资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任何一个行业、一个企业,做好生意都是自己最大的本分,客户理应是最大的关注对象,而不是竞争对手。这是常识。把过多精力放在盯着竞争对手身上,搞“互黑”,玩这种把戏的企业,即便做得再大,给人的感觉也是不正。我不相信这样的企业能做得长远,能做大。
互联网企业是有钱了,但是钱可以回馈社会,可以真心实意投入慈善,还可以回馈消费者。实在上面的这些事你都不愿意干,那你自己留着或扩大投资也好,但如果只顾着在搞“舆论战”上大把撒钱,那是很可悲的。这点“出息”也是令人汗颜的。
从企业来讲,当然希望自己越大越好,乃至独霸天下。但从消费者来说,却未必和企业一条心。从消费者来说,只要享受到便捷优质优价的服务即可,反而是企业太大了,一手遮天,未必为消费者权益维护有利。而那种极度恐惧竞争对手、热衷“下三滥”手段搞竞争的企业,一旦被消费者看透,必定为社会所不齿。
中国的市场很大,机遇很大。黄峥说,今天的中国电商市场还不是一个“零和”局势,还处于发展早中期阶段,我们面向的是一个价值30万亿元的零售市场,我们应该在资源、活力和创新方面努力,而不是关注竞争对手,争夺市场份额。这话没错。退一步说,即便是市场饱和了,竞争白热化了,竞争也得有基本的道义和法律界限。我不相信,一个竞争对手之间经常搞“互黑”的行业会诞生出真正代表中国精神走向世界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即便做大了,它会把消费者权益把社会责任放在眼里吗?我个人表示怀疑。
推荐微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