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钱江潮评 > 热点观察 正文

为民意代言要从正身触网开始

来源: 舟山网-大海网 作者: 南宫
编辑: 沈韩宇
2021年03月10日 10:02:04
分享到:

  今年全国两会无疑是今春“霸屏”新浪热搜的“顶流中的顶流”。根据新浪微博媒体合作官方账号“微博媒体”发布数据显示:3月4日两会预备会议期间,就有52个两会相关话题冲上热搜,“两会”正式开幕以来,相关话题在热搜榜的单日总量屡创新高,3月5日为46个,3月6日为49个,3月7日为62个。 

  与此同时,代表委员们的议案提案也频频冲上热搜。比如,“建议鼓励大中小学定期开设农类实践活动,让‘中华社稷’根植孩子们的心田”,“建议未成年人网游每30分钟刷一次脸”,建议提高男性共同抚养责任”,“建议在医院全面推行强制安检制度”,“建议9月30日定为成人节”,“建议对农村常住人口实施全面体检”等热门议题长时间高居当日热搜榜前列,有些话题一度冲入前三甲。究其上榜原因,这些热门议题无一例外地贴合了时下社会时事热点,其中也不鲜见“阳刚之气培育”、“代孕”等极具争议的热点话题,不可谓不接地气。 

  众所周知,代表委员们的政治形象与他们提交的意见建议是捆绑的。而在“两会时间”这种“高光”环境下,代表委员们的网络画像是会被无限放大的。从一定维度上看,热搜榜更像测敏试验,既测试了网络舆论关注的风向,也成为了测试代表委员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的“试金石”。每年两会都有一些代表委员因为意见建议切中时弊,推心置腹地道出了百姓的心声,引起网友的广泛共鸣,继而被追捧为“政治明星”;也有一些代表委员因为意见建议质量不高或太具争议而被诟病,继而引来全网群嘲。 

  与以往不同的是,在全民呼唤“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双刃剑”的舆论属性和网络记忆“雁过留痕”的特性随着全民对网络依赖程度的日益加深,甚至对热搜的推崇和膜拜,越来越被淋漓尽致地体现。 

  其中一种显而易见的表现是网络暴力对象泛化倾向。特别是针对那些争议性比较大的意见建议以及在被“加工”过的陈诉中存在一定价值偏差的内容,作为提出者的代表委员更容易成为“众矢之的”。根据网络暴力的形成规律,争议出现后,所谓的网络“清道夫”会站在上帝视角,带着“放大镜”,对包括议案提案在内的该代表委员的所有提案建议进行“审核”,从中摘取有利于己方的“证据”,此外,这些代表委员在网络上公开账号也会无一例外的被扒出,其公开的网上言论也会被地毯式检索,随着网络舆论的层层递进,网络暴力的“硝烟”会形成网上网下的共振,接下来,当事人的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电话等私人信息也被一一曝光,经历了一系列“鸡飞狗跳”后,极易导致网络暴力彻底反噬。正是看到网络暴力等具有极大社会危害的“毒瘤”让彼时的网络环境“乌烟瘴气”,我们一直强调并致力于网络生态环境治理,但相较当前网络社会现实,我们在倡导网络行为自律,共同维护网络生态环境公序良俗等方面依然任重道远,网络暴力的阴魂不散也犹如高悬明镜,警醒具有多重政治社会身份的代表委员们敬畏“网络监督”。 

  “两会”的开放性让“开门纳谏”之策拓展了网络触角,“网络”成为十八大以后中国公民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十八大以来,全面触网已深入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灵魂”。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通过网络发现问题、科学决策,像“空气”一样,成为党员领导干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现实需要。而征集网络民意,让“问计于民”拥抱网络,也已然成为党领导下的广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国是,共谋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历年“两会”热搜榜上的那些意见建议,有很大一部分是代表委员主动触网后的理论成果,可见网络问政采集建言献策的素材已蔚然成风。 

  如何“用网”,是个大命题。最大限度释放网络的积极意义,同时避免负面伤害,需要外部的网络环境治理,更需要锤炼“内力”。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筑网上网下同心圆,在规范网络行为基础上为民意代言,可能是目前广大代表委员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适应网络生态的最好途径。


标签:

推荐微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