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钱江潮评 > 时评头条 正文

【地评线】潮评丨厚植全民科普土壤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李治钢
编辑: 车轶婳
2020年09月17日 18:01:25
分享到:

  “科普兴,科技才会兴;科技兴,国家才会强。”9月20日是我国第18个全国科普日,今年活动的主题是“决胜全面小康,践行科技为民”。组织开展科普活动,旨在营造“人人都是科普之人、处处都是科普之所”的良好氛围,激发公众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热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不竭源泉和动力。

  科学普及简称科普,又称大众科学或者普及科学,是指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一种活动。大力开展科学普及、不断增强公众科学素质的背后,是一个民族对未来的期冀和创新的渴求。如果说科技创新好比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尖兵”和“突击队”,那么科学普及的作用就相当于夯实全民的科学基础。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强科技普及教育,提高民族科学素质,已成为持续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工程。科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我国科学普及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科学普及是一项系统的社会教育。近年来,我国科普力度不断加大,公众科学素养不断提升,有效支撑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但同时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挑战,优质科普资源供给相对不足,传播方式和能力仍有待提升,科学精神的引领作用尚需加强等,科学普及这只“翅膀”还偏小、偏弱。因此,厚植科普土壤,提升14亿多中国人口的科学素养,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为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力量。

  厚植科普土壤,最主要的是要把科普做精、做好,让传播者有心有力投入健康科普热潮,奉献更多健康科普“好声音”。相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须协同发力、各展所长、各尽其责。尤其是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厚植科普土壤,最根本是要构建科学普及共建机制,突出科普工作的大众性、基层性、基础性,让科普活动更多地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生产、走进生活。当下,各种新科技层出不穷,特别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大数据等在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及时、有料的科学普及和知识传播,不仅能及时解疑释惑、把科技知识带到千家万户,还能激发公众了解新知识、应用新技术的热情。因此,要大力支持科协、科研、教育等机构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运用好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有机结合的机制,形成有效协同的社会网络,拓展社会公众参与、互动、体验渠道,推动形成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建立普惠共享的科普体系。

  厚植科普土壤,最关键是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科普活动参与度越高,越有助于科学素质的提升;公众科学素质越高,越能够推动科普事业的水涨船高。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他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科学知识普及离不开媒介,互联网的普及为科普工作带来了新的方法及途径,要大力推进科普信息化,充分利用各类科普网站、科普类微博和公众号等互联网平台传播渠道,开展科普教育,放大科普效应,不断向公众播撒科学和科学理念的种子,普及科学知识,培育科学意识。

  厚植科普土壤,最重要是要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崇尚科学的精神。“少年智则国智,科技强则国强。”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讲,唯有从小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方能将其所学知识和所掌握技能转化为科技成果,进而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第一生产力。要坚持面向基层、面向青少年,建好用好科技馆、博物馆等科普基础设施,增强科普教育的知识性趣味性,提高科普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从小激发和保护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更多的青少年接受科技知识浸润,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使科技创新精神得到一代代接力传承。

标签:

推荐微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