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钱江潮评 > 时评头条 正文

【地评线】潮评丨做实做精确保扶贫产业行稳致远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张全林
编辑: 车轶婳
2020年09月17日 18:02:16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16日赴湖南考察调研。当天下午,他来到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村服务中心和卫生室、沙洲现代农旅示范基地、文明瑶族乡第一片小学,以及村民家中,了解当地开展红色教育、发展扶贫产业、巩固脱贫成果等情况。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习近平总书记每次出京考察,脱贫攻坚都是重点,产业扶贫是重点中的重点。就今年来看,4月20日在陕西考察、5月11日在山西考察、7月22日在吉林考察,都对建立专业合作社发展扶贫产业作出了重要指示。

  产业扶贫是巩固脱贫成果的托底措施。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必须发挥好产业扶贫的普惠性、根本性作用。从生态农业到农村电商,从特色种养到乡村旅游,各地产业扶贫百舸争流,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内生动力。贵州野生植物刺梨富含维生素,产业化发展之后恰好顺应了消费升级的趋势;甘肃陇南的电商使农产品变商品,贫困户享受技术进步红利;江西瑞金的知名品牌“廖奶奶咸鸭蛋”采用合作社模式,成了带动贫困户增收的“致富蛋”。产业发展得好,扶贫的效果就突出、脱贫就稳定。

  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千方百计建起来的产业,能不能在乡村扎下根,关键看群众的参与是否广泛,有没有稳定的产销组织体系。这种担心并不多余,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地方的扶贫项目尤其是产业扶贫项目没有实现预期效果。有的专业合作社只是“空壳”,有名无实,并不能有效组织农户进行生产经营。农户加入这样的合作社,仅仅是因为牵头人拿了“产业奖补”或“户贷企用”小额贷款,可给农户一定的红利,背后并没有产业,当然也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扶贫扶长远,产业要做实。合作组织使农民走出分散经营模式,形成规模效益,一头是农户,一头是市场,中间是产业,才具备可持续性的条件。更好地推动产业扶贫落地生根,关键是抓住“精准”两个字。需要精准选择特色产业、精准对接市场、精准对接群众,形成产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参与生产、实现就业,才能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分享到产业红利。如洛川苹果、赣南脐橙、定西马铃薯等扶贫产业,都是因地制宜,紧扣优势做文章,农户深度融入,既有特色产品又能赢得市场。

  扶贫产业持续发展有赖于构建扶持长效机制。一个产业的成熟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在有些地方优势产业历经几十年才得以形成。在脱贫攻坚阶段,培育出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产业实属不易。不少地方的扶贫产业刚刚形成,还在萌芽阶段,十分脆弱。它是在各种帮扶和很多投入下才成雏形,一旦离开扶持,费尽千辛万苦培育的产业就可能散掉。因此,完善产业扶持体系,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衔接,脱贫不脱扶,扶贫产业才能继续发育,最后大树成荫。

标签:

推荐微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