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钱江潮评 > 时评头条 正文

【地评线】潮评|5年新增80万亿,信贷服务实体经济“杠杠的”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张全林
编辑: 黄优鑫
2020年10月03日 12:52:53
分享到:

  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离不开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今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成效明显,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预计全年人民币贷款新增近20万亿元。据此,“十三五”期间人民币贷款将累计新增近80万亿元,信贷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固。截至2020年8月末,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67.5万亿元,较2015年末增长78.2%。

  实体经济水平越高,经济实力就越强,抵抗风险的能力也越强,这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硬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改善金融服务,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管道。实体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液,光有血液没有肌体,经济活不了;光有肌体没有血液,经济也活不起来。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管道,对实体经济发展非常重要。从另一方面看,支持实体经济是金融业生存发展的根本。脱实向虚,金融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可持续支撑;脱虚向实,则相辅相成、良性循环,才能实现共荣共生。

  信贷对实体经济支持日趋稳固。以前,市场利率过高,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像一把“双刃剑”,使实体经济和金融业双受伤。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在融资时遭遇门槛过高,信贷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水中月、镜中花。金融机构出于自身风险控制的考虑,通常更倾向于向政府项目或国有企业发放信用贷款,对民营企业贷款则要求全额抵押,使有的企业实际融资成本比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高出10%-50%左右。可喜的是,2015年以来,随着我国央行连续降息和降准,加之信用贷款等便利性融资措施的相继出台,使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大为下降。

  金融回归本源成效明显。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满足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上,金融业取得明显改观。近年来,不断优化结构,完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体系,坚持质量优先,促进金融业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提高融资便利化、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使资源配置效率大为提升。通过再贷款、再贴现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金融机构扩大了民营和小微企业信贷投放。截至2020年8月末,我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0.8万亿元,是2017年末的1.26倍;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062万户,是2018年末的1.43倍。同时,以强化金融监管为重点,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使风险可控的保障性不断增强。

  “十三五”期间,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在不搞“大水漫灌”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有力支持了国民经济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实现经济金融良性循环。金融业立足中国实际,正在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标签:

推荐微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