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钱江潮评 > 时评头条 正文

【地评线】潮评|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擘画乡村美丽图景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李治钢
编辑: 陶悦清
2020年10月19日 10:55:45
分享到: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任务,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的重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不仅要推动乡村物质文明的深化发展,更要推动乡村精神文明的高度繁荣,促使乡村用精神与物质“两条腿走路”。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而且对于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具有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近年来,农村文化环境持续向好,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文化活动开展有声有色,不仅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培育了乡村文明风尚。然而,当前我国城乡差距依旧较大,乡村文化建设仍滞后于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且存在与乡村实际文化需求供需错位等问题。对此,须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总体规划与因地制宜、政府引导与群众参与的关系,进一步推动文化和农业、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引导农民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认清乡村文化的现实价值。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地区的灵魂和血脉所在。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持续改善,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要以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为基础,建设有内容、有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率,以文化需求引导文化供给,树立自身的文化认同和自信,并适度引入城市文化,加强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性,不断促进融合发展,让人们的文化生活更为充实、精彩。只有让越来越多的文化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才能让乡村成为更有吸引力、更令人向往的美好家园。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释放乡村文化的现实活力。要继续加大资金、政策和人才支持力度,找准农民的文化需求,精准配置,差异引导,推动乡村文化建设适应乡村发展状况和文化传统,加快补上乡村文化软硬件短板,在有用、适用上下功夫,与农民的生产生活相融合。同时,要创新载体和形式,培育乡土文化发展的丰厚土壤,通过挖掘、保护、传承、开发乡村文化资源,使传统文化“活”在当下,打造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乡村文化”品牌,让乡村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出新魅力新风采,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保护乡村文明的现实载体。传统村落作为乡村文明的鲜活载体,维系和寄托着记忆与乡愁,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努力破解保护难题,合理利用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坚持保护优先、文旅融合,防止过度开发,深入挖掘文化价值,留住传统村落蕴含的内涵,让乡愁有守望之地,文脉有寻根之处。同时,应科学把握乡民对居住、就业、交通、环境等方面的现代化需要,在保留原有建筑结构、建筑肌理和历史风貌的基础上,注入现代居住的新功能,在传承创新中统筹乡村振兴与文脉呵护,为老百姓塑造具有自身特色、充满人文精神的居住空间。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培育乡村发展的现实动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要注重挖掘乡土特色文化资源,展现乡村特色文化魅力,以文化建设带动产业发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和文化产业群,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耕文化产业展示区,推出乡村田园生态休闲之旅,构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和市场链条,助力乡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同时,立足于乡土性、特色性民俗风情,活态化传承民俗节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非遗产品进旅游景区和商业网点等,线上线下结合,延长产业链,实现贫困人口就地和居家就业,使乡村焕发欣欣向荣的活力气息。

标签:

推荐微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