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让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才是“后扶贫时代”的核心考题。让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是,“乡亲们脱贫后,我最关心的是如何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确保乡亲们持续增收致富。”
近日,习近平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发挥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作用,接续推进巩固拓展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要激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向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在注重脱贫速度的同时,也要注重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数据显示,以2014年8月设立国家扶贫日时为起点,全国还有8200多万贫困人口,这些贫困人口不要说上学、就医等,就连吃水、行路、用电等基本生活需要都面临很大困难,经过极大努力,截止2019年底,贫困人口数量也减少到551万人,贫困户的人均纯收入由3416元增加到9808元,年均增长30.2%。全国贫困县由原来的832个减少到52个。贫困县帽子摘了,但巩固脱贫成果的事儿还没完。
就目前而言,一些地方脱贫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部分已脱贫群众缺乏稳定增收渠道,相关产业发展不快、带动能力不强。一旦遇到特殊情况,一些已脱贫的群众还会陷入返贫窘境。而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就要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这离不开产业的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的那样,“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反映了农业农村经济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优化升级、促进产业融合的新要求”。可以说,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更是将来的致富根本之策。
这就要求,各地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扶贫政策,确保“因地制宜”而不是“邯郸学步”,只有适合本地贫困地区的产业,才有生命力,才能激发贫困民众的奋斗意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扶贫产业只能救困不能真正起到脱贫作用。据报道,83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已经累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超过100万个,建成各类产业基地超过30万个,每个贫困县都形成了2~3个特色鲜明、带贫面广的扶贫主导产业。问题是,这些产业中真正有发展前景,带动贫困人口形成持续生产力,能够带来持续稳定效益的产业有多少,在决战脱贫攻坚的最后关口,不妨挤一挤,看看有没有水分。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脱贫攻坚任务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实现的,依靠的是久久为功、精准发力。不管是变脱贫人口被动思想为主动积极进取,还是依靠教育脱贫摘掉贫困人口“思想贫瘠”的帽子,抑或是因地制宜地搞本土特色产业,都不是一簇而就的,关键是给他们种下奋力致富的思想种子,让他们有资源有技术在脱贫后,持续地朝小康奔跑。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只有这个底线筑的足够牢靠,稳定脱贫成果才能达到预期目标,“脱贫攻坚”这艘战舰才能真正乘风破浪、扬帆起航,乘载人民驶向更美好的明天。
推荐微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