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钱江潮评 > 时评头条 正文

【地评线】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流量导向田野间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盛翔
编辑: 张小雨
2020年11月02日 19:00:00
分享到:

  近日,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拼多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基于农业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先进技术建设智慧农业管理体系,并共同发起建设“智慧农业协同创新中心”,探索产学研融合扶贫助农新模式。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和创新。此前,院士代言的“神奇土豆”曾引来媒体聚焦——普通土豆不过鸭蛋大小,而朱有勇院士指导村民种的土豆比鸵鸟蛋还大,重的一颗就有5斤。靠种冬季土豆,边陲村寨的冬闲田变成了高产田、脱贫田。朱有勇院士在云南澜沧开拓的林下三七种植新模式,通过创新产业扶贫带领少数民族百姓脱贫致富,更是凸显了科技的力量。

  无独有偶,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赵春江院士团队,通过多年努力,在我国西南边陲建设了一批智慧农业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围绕林下三七、小玉米、柑橘、核桃等高原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大幅提升了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这些令人敬佩的优秀科技工作者,长期扎根农村,助力科技扶贫,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汗水挥洒在田野上,把科技送到农民心坎里,诠释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崇高价值追求。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接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翅膀,迫切需要更多像朱有勇院士、赵春江院士这样的科技工作者贡献智慧和力量。

  事实上,现如今的农村地区,可喜的变化正在发生:在家操作鼠标或手机APP,就可完成果园浇水、施肥等工作;果园检测系统可以实时分析土壤数据,预警果园病虫害……科技正在改变农业面貌,逐步将新农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实现现代农业的标准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只不过,仅仅生产端的信息化,其实还远远不够。

  全方位的协同创新,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既要生产出更优质的农产品,还要能够卖得出去,并且卖个好价钱。要将贫困地区的农田、农地和城里的小区、写字楼紧紧连接到一起,通过社交新电商助力农产品上行,让地方特色农产品和科技扶贫产品有机会走出深山,同时又将市场信息及时反馈,指导农业的定制化生产和智能化生产。

  院士们教会农民如何种,新电商助力解决如何卖,院士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新电商把流量导向田野间。两者通力合作,让更多现代生产要素向农村集聚,将更多创新动能扩散到田间地头,堪称科技扶贫、增收兴农的样本。

  决胜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需要科技赋能,改变“靠天吃饭”命运,打破资源禀赋限制;也需要流量加持,帮助酒香走出深巷,实现农产品顺畅上行。科技兴农与数据赋能相结合,因此大有发展的空间。放眼未来,通过信息化推动生产端、流通端、消费端深度融合,打通从数字化生产到品牌化销售的全产业链条,为农产品创造更多附加值,为新农人带来更多收入,是令人期待的科技扶贫、电商助农新路径。

标签:

推荐微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