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钱江潮评 > 时评头条 正文

【地评线】潮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李治钢
编辑: 张小雨
2020年11月03日 10:31:31
分享到: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日前,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回信,对他们传承发展好戏曲艺术提出殷切期望,希望能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众所周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突出优势,也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把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统一、紧密结合起来,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这样,中华民族才能更好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永葆强大的生机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不仅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之路,而且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一批开拓性、引领性、标志性的创新成果,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革新强国精神,与当代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高度契合,是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需要科学的态度,而且要有创新的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对那些有普遍价值和借鉴意义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改造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习惯的表达方式、表现形式,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更多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为人们所接受、继承和发扬,从而支撑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近年来,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案例不胜枚举,这恰好证明文化的繁荣兴盛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又离不开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使文艺创作扎根于生活的沃土。因此,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享有更多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的需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离不开新技术手段的支撑和助力。尤其是新媒体“短视频+直播”的传播方式与文字、器物等传统方式相比,更加自由、主动和灵活,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天然的突出优势。对此,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新媒体力量,让其有更多机会拥抱、创新传统文化,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把“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同时,要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积极探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与途径,激发文化产业活力,引领文化产业创新,在文化供给与文化需求的融合中不断寻求传统文化形式创新的契合点。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不仅为中国改革发展提供智慧和力量,也为解决当代人类发展难题提供智慧和力量。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如今,共建“一带一路”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发展、交流互鉴提供了契机,要着眼现在、立足当前,把握大势、规划未来,加强同沿线国家以及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在交流互鉴中实现新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传递中华核心价值观,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创造人类美好未来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标签:

推荐微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