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钱江潮评 > 时评头条 正文

【地评线】潮评|耕地红线不破,粮食安全才有保障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陆玄同
编辑: 张小雨
2020年11月18日 15:52:48
分享到: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倾向,要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和用途管制,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

  同时,《意见》指出,永久基本农田是依法划定的优质耕地,要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特别是保障稻谷、小麦、玉米三大谷物的种植面积。一般耕地应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耕地在优先满足粮食和食用农产品生产基础上,适度用于非食用农产品生产,对市场明显过剩的非食用农产品,要加以引导,防止无序发展。

  一边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占地需求和补地资源空间不匹配等问题日益显现,使得土地资源的无序开发与粗放利用并存,导致土地生态系统功能不断退化;一边是种植粮食成本增加,且粮食价格下降,种粮经济效益低导致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降低。这两种原因交织下,使得耕地“非粮化”倾向严重。但就《意见》而言,防止耕地“非粮化”,实质上是防止社会资本下乡以“乡村产业”为名,改变耕地用途。

  据了解,《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湖南、贵州、山东、广西等地调研发现,部分地区占耕地补林地,农田用于非粮生产趋势明显,以此促进农村群众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

  可见,资本在耕地“非粮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但粮食具有公共品特性,简单动用法律或行政手段遏制“非粮化”现象可以起到一定作用,关键还是要通过提高粮食种植收益来引导粮食经营。

  尤其是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世界各国经济和生产秩序极不稳定,粮食安全问题一度引发担忧。在其他国家疫情尚未平稳控制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抓住粮食生产主动性,把饭碗牢牢抓在手里。这就是说既要积极引导粮食种植户的生产积极性,也需要确保耕地红线,以备不时之需。

  其实早在2013年,我国就确定了“确保粮食安全,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也明确指出,“国家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禁止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等。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

  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关系十几亿人的吃饭大事。

  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所在,这是任何时候都不可突破的底线。既要压实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的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又要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加强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健全耕地保护补偿和利益调节机制,让保护耕地的地方“不吃亏”,让保护耕地的群众“得实惠”。只有守好宝贵的土地资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构筑坚实的资源基础。

标签:

推荐微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