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就进一步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作出部署。
这些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智能化服务得到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了社会治理和服务效能。与此同时,不少老年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在出行、就医、消费等日常生活中遇到不便,无法充分享受智能化服务带来的便利,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
疫情期间,老年人因为没有智能手机,出示不了健康码坐不了车甚至进不了小区的事情发生过很多次。最近几天,媒体又接连曝出老年人在办事服务中的辛酸遭遇:湖北广水市一位94岁的老人为了激活社保卡,在银行柜员机前被人抬着进行人脸识别;湖北宜昌一老人独自冒雨在柜台交医保,却被告知“不收现金,要么找亲戚,要么自己在手机上支付”。
很显然,健康码、手机支付之类管理便利,嫁接于智能手机等设备之上,对没有相关设备或者不会使用相关设备的人来说,反而成了最大的不便。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在开发相关功能时就应该想到,并且做好备用方案,而不是一再对老年人简单粗暴地说“不行”。
关注老年人的需求,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可能遇到的突出困难,智慧社会建设完全可以充分兼顾老年人需要。遇到新问题,想尽办法解决,这才叫公共服务。相反,习惯性当“甩手掌柜”,那是公共服务“病”了。此番国务院办公厅专门针对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遇到的困难给出实施方案,正是针对这一问题“对症下药”。
为了让老年人更好适应并融入智慧社会,实施方案规定的重点任务具体明确。比如,规定各地不得将健康码作为人员通行的唯一凭证,对老年人等群体可采取凭有效身份证件登记、持纸质证明通行等替代措施,支持具备条件的社保卡增加交通出行功能。针对老年人日常交通出行、日常消费、日常就医、办事服务、文体活动等其他生活场景,实施方案均有可操作性很强的细致规定。
在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语境下,用人性化服务弥合数字鸿沟,本应成为一种常态。之所以让老年人在智能时代遭遇这么多辛酸,背后的实质是服务意识不到位,与过去一些部门“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是同一棵树上结下的不同果子。那些真正服务意识强的地方和单位,老年人被落下、被遗忘的感觉或许就要轻很多。所以,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并融入智慧社会,关键需要夯实相关部门的责任。
我们要建设网络强国,要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但在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上,也要给老年人留下一片慢生活的天地,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个人,给智能时代的老年人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荐微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