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钱江潮评 > 时评头条 正文

【地评线】潮评|加强教材体系建设,助力培育时代新人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李治钢
编辑: 张小雨
2020年12月02日 13:15:56
分享到:

  教材是体现国家意志、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人民教育出版社部分离退休老同志回信,希望人教社继续“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则是育人育才的关键。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构建起与之相匹配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教材体系。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材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从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不止一次对教材编研出版工作提出殷切期望。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在教材编写、推广、使用上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调动学者、学校、出版机构等方面积极性,大家共同来做好这项工作。”这为加强教材体系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方向路径。

  提高教育质量,抓好教材是基础。教材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抓手,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已进入以质量为核心的新阶段,要在巩固提高普及水平的基础上,聚焦抓质量、抓内涵。尤其是近年来,人民群众对教育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教材质量充满了更高期待。这就需要我们在建立健全国家主导、多方参与的体制机制,调动各方力量形成教材建设合力的基础上,坚定文化自信、把握发展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把提高质量作为教材建设的核心任务,在教材精编细选、精益求精、科学严谨上下功夫,凸显好主流价值观,搭配好精神食粮,提供更多正能量,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教材体系,承担起复兴路上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以及培根铸魂、立德树人,描绘新时代精神图谱的担当。

  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决定国家的下一代人学什么、信什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加强教材建设首先要坚持正确方向和价值导向,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材建设“一个坚持、五个体现”为遵循,充分体现国家意志和民族基本价值观,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学术自信,集中彰显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帮助广大学生从小打好中国底色、植入红色基因,成为拥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的一代新人。

  教材的核心功能是育人。教材建设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基本出发点,遵循青少年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契合青少年“拔节孕穗期”成长特点,贴近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精选基本学习内容,在教材的育人理念、内容选材、体系编排、呈现方式等各方面下功夫,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融入方式,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呈现方式,引导和灌输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贯穿于教材工作的各个环节,做到理论性和实践性、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既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又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着力发展核心素养,提升综合素质,促进终身发展。

  教材是传播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的重要载体。教材建设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拓宽视野,博采众家之长,既要使经典内容代代相传,又要体现时代性、前瞻性和国际视野,并及时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注重教材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和系统性,充分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优秀创新成果,不断提升中国特色教材体系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增强教材育人的实效性,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前瞻思维、世界眼光的人才,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材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基础工程、系统工程,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努力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学段衔接的教材体系,从而把“根”培得更茁壮,把“魂”铸得更牢固。

标签:

推荐微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