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11日召开会议要求,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
供给侧与需求侧是相对应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构成,决定经济增长率。实现“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要发展生产力,还要优化需求侧,实质上还是一个改革命题。
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到“全面促进消费”,进一步突出了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也为今后一个时期优化经济结构、蓄积发展动能指明了发力点。而目前国内消费需求仍显不足,要提升消费需求,涉及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等诸多环节,这仅靠供给侧约束是不能实现的。“十四五”规划建议对如何全面促进消费,已有明确的筹划,包括消费升级、公共消费、绿色消费、汽车住房消费、节假日消费等均有所涉及。这意味着全面促进消费是一个统筹推进的需求侧改革系统工程。
国内大循环需要扩大内需支撑。当下,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还存在一些堵点、短板,必须通过改革来打通补齐。需求侧在不断升级,新型消费业态需求日渐趋旺。如网络消费范围很广,不仅是网购,还有文化消费、健康消费、 教育消费、旅游消费、休闲消费等等,新的消费业态壮大起来,才有可能拉动消费增长。目前,广大农村受商业网点布局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因素制约,消费潜力无法充分释放。如何更好开拓城乡消费市场、促进城乡平衡发展,无疑也是需求侧改革的取向。进一步加强农村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电子商务打通农产品上行通道,推动终端消费与生产供给形成良性循环,是一场事关消费与投资的改革。
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是优化需求侧的基础。中等收入群体具有较强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是扩大服务消费、推动消费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一方面要完善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另一方面要围绕科研人员、技能性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等增收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重点群体,实施差别化收入分配激励政策,充分带动和促进城乡居民增收。通过改革,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发展新型消费,积极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增强消费需求和动能,才能更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需求侧和供给侧平衡发展的时代已经来临。明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全面促进消费,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支持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补齐制约需求侧释能的各种短板尤为重要。
推荐微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