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已过,年味渐浓,春运开始已有10余天,与往年人潮涌动不同,今年的春运不再“一票难求”,而是不同寻常的低调和冷清。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表示,今年春运客流将明显减少,全国春运期间预计将发送旅客11.52亿人次左右,日均2880多万人次,比2019年下降六成多、比2020年下降两成多。
春运“降温”背后,是疫情防控新形势、就地过年新倡议下,人民群众对疫情防控最大的支持。面对“回还是留”的艰难抉择,不少人放弃了故乡可口香甜的饭菜,放弃了“常回家看看”的期待和阖家团聚的温馨,每一个“留下”的选择都是一种付出与牺牲,值得珍视与关切。团聚的形式可以变,回家的车票可以延期,但是就地过年不能因为“就地”而潦草和冷清,传统春节的仪式感不能少,因而更要给留下的人多些保障、多些便利,让“他乡”变“吾乡”成为真切而实在的吸引力与获得感。
“幸福,能抱一抱父母,说一说羞涩开口的倾诉。”《回家的路》唱出了游子回家过年的执念,也唱出了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风俗,这是融入中国人血脉里的集体情节。过年最大的仪式感便在于一家人齐齐整整、团团圆圆,数一数一年来的喜与忧,道一声想念、问一声好。就地过年,意味着翘首期盼的父母只能遥寄思念,丰盛而热闹的团圆饭变成了满载爱意的快递包裹。珍视这份付出,就要看见团聚与传递想念的需求,即便不能面对面,也要让“屏对屏”“云相聚”“云问候”变得更容易。比如在送流量、代寄年货等“细节”上释放红利与诚意,杭州“杭工e家”App为2000名“留下”的杭州务工人员提供积分兑换特产“寄回家”服务,舟山为留舟过年的外来员工免费赠送流量,“礼包”虽小,却充分体现了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温情和暖意。
珍视这份支持与付出,也要让“留下”变“融入”,融入就地过年的仪式感,让浓浓年味成为共同的记忆与美好。在梁实秋的《北平年景》里,年味是“宫灯、纱灯、牛角灯,一齐出笼”,是“屋里供养的牡丹水仙,孩子们吃的粗细杂拌儿”;在丰子恺的《春节贺新生》中,年味是“火红碧绿,艳紫鲜黄,亮亮堂堂,生活好像一下子点满了灯”。天涯共此时,同样的喜悦,不重样的体验,就地过年也是一次体验别样仪式感的机会,中办国办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中,就特别提到“不仅要保障物资供应,也要做好服务保障”,为丰富节目、休闲娱乐、风俗体验等作了具体指引。为了让这份体验深入人心,各地也挖空了心思、铆足了劲,丽水的社区为留丽人员制作丽水泡豆腐、上门贴春联,举办“处州谜语大家猜”“丽水村晚”等丰富的特色活动,既有“舌尖年味”,也有“文化盛宴”,一点也不含糊。
无论是2020年年初“不出门”“不聚集”“不见面”的全民自律,还是2021年伊始就地过年的群体自觉,都彰显着全民抗“疫”战斗中“小人物”的努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所说“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珍视“留下”的勇气,不辜负每个人的付出,要让饱含爱意的烟火气和仪式感抚慰人心,温暖每一个就地过年的“打工人”。
推荐微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