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有关内容并答记者问。此次纲要草案有20个主要指标,其中7个是民生福祉类,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属历次五年规划中最高,覆盖了就业、收入、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把改善民生福祉放在了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到突出的位置,把群众的困难和诉求放在心上,各项民生事业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民生二字,承接地气,带着热气。从微观的角度看,每个人对民生的理解不一样,所期盼的“美好生活”也不同。失业的人,向往的是一份工作;贫穷的人,向往的是口袋富足;生病的人,向往的是身体健康;漂泊的人,向往的是居有定所。注重民生,对于困难群众来说,是雪中送碳。从宏观的角度看,民生工作是为所有人民干,就是要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浓墨重彩”描绘了“民生画卷”,不仅晒出了庄严的“民生承诺”,更进一步提出了“确保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的硬核要求。可以说,无论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都顺应了全国人民的新期盼,一系列更加具体、细化的民生指标和任务,将“人民”二字擦得更亮。这也释放了一个鲜明信号:民生既是“国事”,更是“家事”,党和国家要努力让每一个“小家”幸福安康。
不同时期,民生工作的着力点也不一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架起了民生领域改革的“四梁八柱”,突破、解决了一批老大难问题。十四五”时期,我们提出了“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的发展目标,就是为了顺应群众在新时期的新需求。如果说先前的民生工作在补短板,那么往后的民生工作则聚焦在“提升”二字。比如养老,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规范发展养老保险呵护“白发群体”;比如就业,要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全面清理各类限制性政策。不止于物质方面,纲要草案还提出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上的富裕,也包括精神上的富裕,还包括环境的宜居宜业,社会的和谐和睦,公共服务的普及普惠。这也意味着,群众不仅能得到生活条件改善的“硬需要”,还能享有精神富足的“软需要”,更能在身边社会环境点滴变化中收获幸福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努力为民造福,方能不负人民,人民就会支持和拥护。在更公平、更完善、更贴心的民生保障下,每个人也将更有信心面对风险和挑战,更有动力投身建设和发展。这一个五年值得期待,中国的发展将会更好,人们的生活也将更美好。(何轶伟/文)
推荐微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