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钱江潮评 > 时评头条 正文

潮评 | 地名文化,承载历史记忆与乡愁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陆玄同
编辑:
2021年04月26日 11:55:57
分享到:

  近日,第二批浙江省“千年古镇(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发布会公布了杭州市萧山区临浦镇等10个镇,杭州市富阳区场口镇东梓关村等15个村入选浙江省“千年古镇(古村落)”。据了解,自2017年公布首批20个浙江省“千年古镇(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名单以来,目前浙江已认定的千年古镇(古村落)”达45个。

  穿越千年的古镇(古村落)是有生命力的。比如位于杭州市滨江区东部的西兴街道,古称固陵、西陵,《水经注》有“渐江(今钱塘江)又经固陵城北,昔范蠡筑城于渐江之滨,言可固守,谓之固陵,今之西陵也”的记载,五代时,吴越王钱镠以“西陵”非吉语而改称“西兴”并沿用至今,已有1100多年。比如位于杭州市萧山区南部的临浦镇,自古是商贸繁华之地,“临浦”记载于北魏阚骃编纂的《十三州志》,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

  比如位于杭州市富阳区南部场口镇东梓关村,古称“青草浦”,素有富春江“东流第一关”之美誉。南朝时,宋军孙瑶镇守此地,后归葬于此。因孙瑶墓地梓木繁盛,这里更名为东梓浦。再比如位于湖州德清县中部的洛舍镇东衡村,是当地著名的耕读文化村落,曾孕育了宋代监察御史沈畸、兵部尚书沈介官等历史人物。元代书画家赵孟頫与夫人管道升曾定居于此,并于延祐七年(1320年)创作了行书名帖《入城帖》。

  一个个蕴含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和纪念重大历史事件的名字,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居于此的民众千百年来生活变迁的亲历者。留存至今的名胜古迹、民间艺术,既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也架起了历史与现代沟通的桥梁。聚焦地名背后蕴含的寻根文化、孝亲理念、安宁向往、奋斗精神,也会激发公众对脚下这片土地的集体共鸣。浙江近年来在地名文化保护工作上成绩显著,从专项行动到建立机制,使得地名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传承。

  人们对于地名,有着自己的寄托、感情,和独特的解读。在我们的感情里,地名不仅仅是地名,更赋予了地名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及代表性等特性。有人说,地名是中国人的一种乡愁,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文化记忆。

  诚然,一个老地名,不仅是一片保留完好的历史文化老街区、老村落,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一个地方的文化密码。

  地名承载着大量历史记忆和民俗风情,保护地名文化遗产,就是要保证其历史文化内涵的传承,保持其命名的相对稳定,保护一方乡土的精神家园。而保护好老地名,也是浙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的一个重要举措,希望在建设现代城市,精心雕琢建筑物、街道、街坊、公园的“字”“句”“章节”时,能有更多创新之举,让老地名重新焕发生机。(陆玄同/文)

标签:

推荐微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