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钱江潮评 > 时评头条 正文

潮评 | “化名行善”17年 时代呼唤更多的“木寸”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 郎擎宇
编辑: 沈韩宇
2021年04月29日 16:50:31
分享到:

  这几天,一位兰溪老人因为一篇报道“走红”网络。一根皮带用了20年的他,却化名“木寸”连续17年捐款超1500万元,大部分受他帮助过的人通过电视第一次见到了他的真容,更多陌生的网友则亲切地称他为“木寸老人”。

  “隐姓埋名”做慈善,“木寸”并非个例。放眼全国,有在非典、地震之际默默捐出大额款项的青岛“微尘”;也有化名“炎黄”捐资助人27年的张纪清。在省内,近年来更是涌现了连续15年以“兰小草”名义捐助善款的已故温州乡村医生王珏;几十年如一日慈善捐款超千万的宁波神秘人“顺其自然”。人们通过翻看监控、媒体寻人,千方百计地寻找这些“化名”好人,这是全社会对于良善价值观的自觉追寻,化名者的慈行善举一经报道便能感动无数人也就不足为奇。

  流量时代、眼球经济的当下,不乏高调承诺捐赠巨款进行自我炒作的公众人物,有的甚至披着慈善外衣谋取私利,与“化名行善”者的大爱无声比起来高下立判。

  无声的背后是无私。不计私利,许多“化名行善”者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省吃俭用、倾其所有是其选择;不谋虚名,他们十余年如一日低调行善,有的直到媒体找上门也不愿面对镜头。

  慈善最大的光辉在于自觉,“化名行善”深层次的感染力也在于此。这些称得上伟大的慈善家们,一个共识就是,帮助别人不需要说,做了就好了,为什么一定要让别人知道呢?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木寸”“微尘”还是“兰小草”,“小微”是这些名字共有的特点,体现着行善者恭敬谦卑的人生态度,折射出凡人善举的可亲可敬。

  令人高兴的是,“大爱”并未因“无声”而失色,许多“化名”成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激励着更多人加入慈善和志愿服务的行列。在江阴,乐善好施不留姓名的新“炎黄”层出不穷; 在温州,“兰小草”爱心宣传日、“兰小草”爱心驿站、“兰小草”志愿者服务队先后设立;在兰溪,政府将每月15日定为“全民志愿日”,号召更多人加入奉献的队伍,共绘城市文明底色。

  时代呼唤更多的“木寸”,时代更呼唤“木寸”精神的传承,相信“化名行善”者的无声大爱必能感染更多人去表达善意、付出善举,一同用自觉的行动营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标签:

推荐微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