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奋斗就是世界的奋斗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有感之四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之际,有这样一句话,铿锵传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这段话,犹如一支利箭,直击当今世界以及中国社会的诸多妄识与偏见。这段话已不单纯在讨论中国制度好坏问题,更着眼于中国究竟有无信心探索人类更好的明天。其间洋溢的激情与自信,令人振奋。
这就启人思索:究竟该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在全人类的语境和征程中,中国今天的奋斗,究竟有怎样的意义?
可能有人对身边的一切充斥不满,也可能有人不认为我们的制度不好,但也不认为有多么好,不过是符合中国国情罢了。然而,习近平总书记的判断,启示我们要逆向看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远不仅仅不是一个坏制度,也远不仅仅只是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而是一个带有人类前沿性探索的文明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身”不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从而为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伟大的社会理想。有人说,当今世界的每一秒,都像在印证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历史”。当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来袭,人们再一次将目光转向马克思。连西方社会都要“找回马克思”,我们又凭什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长壮大充满历史必然性。浩浩荡荡的一百多年中国近现代史,选择社会主义,这不是哪一个人的冲动,也不是哪几个人说干就能干成的事,而是充满着血与火淬炼的人民与历史的选择。如果没有历史的必然逻辑贯穿其中,这条路就不可能走到今天;更遑论,新中国成立60多年间,将一个崩塌边缘的中国带入世界经济第二的宝座,创造了脱贫人口7亿的世界奇迹。假如这都不能引起人们一种制度性优越的思索,人类的理性将置于何处?
如果真正深入历史的血肉中,就会明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完全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有着深邃的历史内涵和鲜活的现实支撑。
再回到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彰显突围人类困境的朝气,西方民主不时陷入困境。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展到一定阶段,政党为了手中选票,不敢破釜沉舟、推进改革,不敢狠心根治社会问题。但中国不一样。中国共产党没有特殊利益,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确保了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比如,中国可以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决心解决“僵尸企业”,这在很多国家几无可能。而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信仰气质,提振整个国家的进取心。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与人民结成血浓于水的关系,构筑起中国社会团结一致的情感优势。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中国共产党,又敢于不断自我否定、自我完善。这些都在政党理念、治理模式乃至文明形态上向人类展示出一种全新可能。
“我将不久于人世。中国的奋斗就是世界的奋斗!”这是新制度经济学鼻祖、诺贝尔经济学家科斯生前对中国的深情告白。站在中国共产党95年风云激荡的历史面前,我们有理由自信,中国不仅可以做现代国家治理的模范生,更可以为人类探索更好的明天。
推荐微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