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惊奇与快建笼子

拍案惊奇与快建笼子

中纪委监察部的“拍案惊奇”,可以视作对权力腐败的零容忍。
纪念鲁迅,更应尊重文化

纪念鲁迅,更应尊重文化

不是你把鲁迅的名字挂起来就是尊重,挂得越多越尊重,而是挂得合适才叫尊重。
“共话最美”微访谈系列

“共话最美”微访谈系列

浙江“最美现象”系列微访谈,多棱视角,深入剖析。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潮评论 > 本网观点 正文

观潮者

走在畸形道路上的“高考加分”

本网评论部
责任编辑 吴晔
2014年05月28日 18:31:03

更多

  编者按:

  又是一年六月时,又是一年高考热。这周一上班,炸了眼球的先是“高考加分新政变化”,根据新政策,在31个省市高考新政中,体育、奥赛加分项目降了级别,不过却又有13个省市决定对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突出者加分,甚至一度传出浙江要给思品和勇为的学生加20分传言。>>

  高考加分是个老话题,又是一个新话题,加分初衷是为了弥补公平,但这条路在走了近50年后,早已畸形不堪,沿路利益错综复杂,迫切需要大面积修复……

  一个为“公平”而订的单纯制度

  将各阶层一视同仁,给予边远山区孩子读书机会

  我们能查到最早的中国高考加分政策,是始见于《关于高等学校1950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

  这项早期规定中写到:“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加分录取:有三年以上工龄的产业工人;参加工作三年以上的革命干部及革命军人;兄弟民族学生;华侨学生。”

  这是一条阶级成分非常纯粹,并且延续了国民政府在1942年制订的《公私立专科以上学校招生办法》里对于“边远各省保送之蒙藏籍学生”的办法。

  显而易见的是,早期政府一方面将产业工人和革命军人与纯粹知识分子看齐,体现了阶级层面的公平性。

  另一方面为保障制度上的公平,平衡我国教育力量薄弱的劣势,对边疆、山区、牧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在高考时给予一定程度的高考加分。

  早期高考锥形制度,确实能够保障这些在高考中处于相对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在初衷上也弥补了“公平”二字。

  单纯“加分制度”开始迈向畸形路

  全国各地近200种加分政策,涉及十多个部门

  从1950年第一条制度的开始,到1952年我国第一次高考统考,加分政策一路相伴,此后,随着高等教育目标的不断调整,高考加分政策也历经更迭,为打破“唯分数论英雄”、不拘一格降人才留出弹性空间。

  1966年高考废止,1977年高考恢复,高考加分政策也有了相应改变。高考加分照顾对象,取消了工农等家庭成分或身份的限制,为了搞好四化建设,鼓励性和政策性加分越来越多。类似于三好学生、学科竞赛获奖在那时就已列队加分项目。除此之外,体育艺术特长生、思想品德表现突出者、受政府表彰的优秀青年,均可获得高考加分。

  真正令高考加分开始走入“畸形路”是进入21世纪后,高考加分项目呈现巨量增多,根据资料显示,教育部的加分规定只有14种,而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却有近200种加分政策。涉及科协、体育、外事、民委、计划生育、残联、公安、民政、工会等十多个部门和单位。

  以至于后期媒体称:“有单位和行业纷纷通过关系、公文找到教育部门制订加分政策。”

  显然,此时的“加分政策”已经开始买入畸形道路,谁距离权利越近,似乎越能得到所谓的“公平”,背后的“不公平”开始显现。

 [1] [2] [3] 下一页

标签: 高考加分 教育公平 高考改革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